英国成为“帝国”的意义

英国成为“帝国”的意义

还有一点需要讨论的是近代世界体系与帝国的关系。近世时期,英国变成了英帝国(6),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的英国历史就是英帝国的形成过程。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不但是英国成为世界体系的“核心”的过程,而且也是其与同样位于“核心”的荷兰和法国争夺成为“霸权国家”的过程。那么,对英国来说,成为近代世界体系的“霸权国家”与成为英帝国的意义是否有所不同呢?

说一点稍微偏离主题的话,以前我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认为“大英帝国”这种表达就像“大日本帝国”一样言过其实,且对帝国主义毫无批判,真是岂有此理。然而,那篇文章所批判的前提是完全错误的。明治时代有“大英国”一词。虽然现在已经不这么说了,但英国的英是“英吉利”的英,指的是英格兰。而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合在一起组成了不列颠,或者说凯尔特·不列颠,这也是在日本不称其为“英吉利”而称“英国”的原因。所以在当时没有特别对“不列颠”与“英格兰”进行区分的日语中,使用了“大英国”的译法。由于英帝国的英文原词是“The British Empire”,所以“大英帝国”绝对不是大日本帝国那种错误的事大思想的产物。

这个话题暂且到此为止,让我们回到帝国与世界体系的关系上来。毋庸置疑,与帝国相比,世界体系在观念上更为广阔。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问题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不是英国的领地。虽然基本上没有成为英国的领地,但是到了19世纪,该地区却与英国形成了非常紧密的经济关系。对于这种现象,J.加拉赫和R.罗宾逊两位经济史研究学者勉为其难地创造了“自由贸易帝国主义”和“非正式帝国主义”两种概念进行说明。这类解释虽然在逻辑上并不那么清晰,但因为便于使用而被广泛接受。对英国来说,世界体系和帝国的不同,就在于“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帝国”的殖民地之间的区别。

英国在近代世界体系这一巨大的分工体制中处于核心位置,因此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就是说,英国不需要附带政治统治的帝国殖民地。尽管如此,英国仍然维持并扩大了帝国的统治范围。那么帝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帝国的存在无法仅用经济上的利害来解释,更多的在于其威望(prestige),即权威因素。过去,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谈到帝国主义时,特别重视这一点。的确,大英帝国消失后有一些英国人失去了活力。不过,关于这方面我们还需慎重考察。

在经济史上,关于英国统治印度对其经济来说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有一场被称为“帝国经费论争”的讨论。虽然我之前讲过英国的经济是因为在加勒比海拥有了殖民地才得到了发展,但也有意见认为,维持加勒比海殖民地对英国来说是一种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