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变迁

家庭的变迁

从长远来看,工业化大大改变了这种家庭形态,至少工厂一旦建成,妻子和孩子就有可能在户主监督不到的地方被雇用。实际上,在棉纺织业发展到工业革命的相对后期,也就是出现走锭纺纱机的时候,这种倾向就发挥出了决定性作用。

在这一阶段,由于主要工作的人和辅助工作的人的比例已经不符合个体的家庭结构,因此把家庭所有成员集中在一起雇用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如果不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的话,妻子和孩子就会和户主在不同的地方被雇用,不得不服从不同职场管理者的命令。原本是家庭中户主从属成员的人们,白天却要听别人的命令。从户主的立场来看,这是非常荒唐的事情,所以才会有女性和儿童在工厂工作很可怜的声音出现,这是现在普遍的理解。

女性和儿童的劳动工资很低,处境非常苛酷,确实存在必须对其加以保护的问题。但实际上,女性和儿童在工业革命以前就处于艰苦的劳动环境中。而现在,他们只是没有了来自户主家庭对其的监督权或领导关系。

另一方面,女性和儿童的劳动成果虽然都很低,但却以工资的形式被明确化了。过去,他们的报酬都归户主所有,很少被特别单独规定出来。但随着妻子和孩子成为相对独立的劳动者,他们的收入也被明确化了。如果清楚钱是谁赚的,必然就会对财产的处置权产生影响。但是,据说到现在已经没有像日本这样家庭的钱包完全由妻子掌管的国家了,所以不知道当时的英国,妻子在家庭内的话语权能有多强。尽管如此,妻子和孩子以现金收入的形式拥有自己赚到的钱,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才发生的社会变化。

而且,女性和儿童的支出模式肯定也与以往的户主不同。他们的购买倾向可能会更偏重于刀叉、陶瓷器皿等厨房用品,或是棉织品等衣料制品吧。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在工业革命初期获得巨大发展的工业制品。

关于这一点有丰富的数据支撑。也就是说,在同时期居住在同一城镇的劳动阶级的家庭中,有很多孩子可以工作的家庭反而是最富裕的。特别是在建有工厂、能让妻子和孩子找到工作的新兴工业城市,这种趋势尤为明显。曼彻斯特周边的纺织工业城市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此,与很多人的预想相反,在工厂林立的地方,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在劳动阶层中是比较富裕的。最贫穷的反而是那些其他地方都已参与工业革命,本地却没什么工厂的地区。现在日本各个地区的自治体都热衷于招商引资,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女性和儿童非常悲惨,这是作为户主的男性的声音,或许被他同情的对象本人并不这么想。这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至此,我们就可以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对工业革命加以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