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人们是以衣取人的”

“在伦敦,人们是以衣取人的”

笛福笔下还有一位名叫“摩尔·弗兰德斯”的女人,她的故事也广为人知。这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孩被问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她回答说想成为淑女。也就是说,她想成为绅士阶层的女性。听到这种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人们不禁议论纷纷,甚至连市长的夫人和女儿们都凑上来向她起哄,故事由此开始。

摩尔·弗兰德斯非常可爱,受人喜爱,但机缘巧合之下在利物浦加入了扒手团伙,在女贼头目手下工作

她说利物浦太没意思了,一定要去大城市,于是她们决定去伦敦。女贼头目对摩尔·弗兰德斯说,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人们是以衣取人的”。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因为在乡村环境中,人们彼此之间都认识,所以不存在着装问题。

那时候,英国社会上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笑话。有一个绅士,他在伦敦居住时穿着很寒酸的衣服。当人们问他“为什么穿成那样”时,他回答说:“在伦敦,没有人认识我,所以穿成什么样都可以。”后来,在那个绅士回到乡下的领地上,同一个人又见到他,但发现他仍然穿得不修边幅,便问道:“在这个地方人人都认识你,为什么你还是这副模样?”绅士回答:“就是因为在这里,大家都知道我是谁的缘故啊。”这也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故事。

当时,利物浦虽然是所谓的“特权城市”,但从人口规模来看,仍然只是个小镇。乡村中匿名性一般都很低,不会因为偶尔打扮得怪异而被认为是下层阶级,也不会因为衣着光鲜而被认为是上流阶层。但是在伦敦则只能通过衣着、化妆、首饰等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

进一步来说,化妆会影响与身份判定存在密切关系的外貌和风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都会生活文化的一个特征是非常注重外表。我们虽然可以在家只穿一件运动衫,但不能不修边幅地去购物中心。在家人之中不打扮,素颜也可以,但是去别的地方的时候就必须化妆。正因如此,“外表”开始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课题。也是从这时开始,这一价值观在英国,并且首先在伦敦,以惊人的速度确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