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发展福利国家铺路石的工业革命研究

成为发展福利国家铺路石的工业革命研究

工业革命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的。关于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方针从何而来等,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我就省略了。不过,在工业革命的研究中,我还想再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关于“工业革命”这个词本身是谁创造的,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最早研究工业革命的是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是他创造了这个词。我在很多文章中也有写到过这一点。

这个汤因比是写出名作《历史研究》的那位汤因比的叔叔,二人同名同姓。孔子也好,基督也好,据说伟大的思想家都是述而不作,写《历史研究》的汤因比的这位叔叔去世后,他的学生们收集了他的讲义,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被视为工业革命研究的起点。不过,这种看法有故意回避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嫌疑。实际上,说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是工业革命真正的最初研究者才是比较准确的。

汤因比是现在所说的社会政策学的先驱,而且是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改良运动的发起者。现在在伦敦东区有一个叫做汤因比馆(Toynbee Hall)的建筑,就是在他去世后为了纪念他而建造的。

19世纪后半叶,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掌握着世界经济的霸权,迎来了繁荣。但是,在这样繁荣的英国首都的中心,却出现了伦敦东区这个世界最大的贫民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地方?这是很多人都抱有的疑问。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汤因比发起了多次改良运动。从伦敦东区改良运动,到救世军运动以及睦邻(settlement)运动等,他的身影曾在各种福利及社会改良活动中出现。

而每天目睹贫民窟现状的汤因比也产生了一些疑问,英国应该是非常富裕的,这些贫民窟是怎样产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从当时的普遍认知来看,中世纪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社会中应该是没有这种地方的。贫民窟很明显是城市的产物。因此汤因比认为,从1760年乔治三世登基以后,开始出现工场,移居城市的农民越来越多。以前的教科书都会写“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760年”之类的内容,这只是把汤因比从乔治三世时代开始的说法换成了从1760年开始而已,从经济史角度来说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总之,从那时起,英国社会便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汤因比认为,随着工场的建立,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工作,社会发生了质变。在他看来,农村的地主和佃农之间是一种非常“润滑”(wet)的亲子关系,而工场的人际关系则非常“冷漠”(dry),是用钱购买工作时间的金钱关系,所以世界变得非常糟糕。

这种想法在奥利弗·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著名长诗《荒村》中也有体现,并在当时塑造出了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形象。

汤因比提出,可以将这种变化称为“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正是引发贫民窟问题的原因。工业革命虽然使很多人成为了有钱人,但也让更多人悲剧性地沦为了贫民窟居民。他认为工场劳动非常辛苦和严格,而且是一个低工资的劳动场所。

这种早期的工业革命论在后来被称为“生活水平论争”的讨论中被定名为“悲观论”。之后的哈蒙德夫妇、韦伯夫妇等各路研究者无不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研究的。哈蒙德夫妇等人特别追踪了人们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认为因“圈地”而被赶走的农民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成为城市工场的劳动者。我上学的时候,日本的高中教科书也是这样写的。这是古典工业革命论的主要内容。

汤因比、哈蒙德夫妇、韦伯夫妇等人主张,由于生活水平恶化,福利政策是必要的。因为有些人通过工业革命积累了财富,所以只要福利政策能够顺利实施,英国社会就有可能成为美好的社会。但是,如果放任不管的话,毫不掩饰贪婪本性的资本主义会日益跋扈,世界就会变得很糟糕。由于秉持这种论点,他们的工业革命论一直具有社会福利学分支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