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德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与德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已执世界经济牛耳,确立了“经济霸权”。在政治和军事意义上,也出现了被称为“不列颠治世”(Pax Britannica)的局面。“不列颠治世”是模仿古罗马帝国的“罗马治世”的说法。就这样,成为最强国家的英国开始极力主张自由贸易主义,这和过去的荷兰以及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一样,对于最强大的国家来说,自由竞争才是最有利的。

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一直处于霸权地位。但1873年,不仅是英国,美国、德国等国都发生了被称为“大萧条”的混乱局面。到了世纪末,由于一家名叫贝尔林商会(Bearing Blaza)的商人银行(Merchant Bank)爆发经营危机,又引发了“贝尔林恐慌”(1890年)。一提到贝尔林商会,就会令人想起最近的雷曼兄弟引发的次贷危机,这或许应该说是“历史的重演”。总之,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地基已开始出现相对下沉。

而且,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德国和美国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重心开启了所谓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是,英国却没有跟上趟。

为什么英国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经济层面,一旦形成一个系统,要进行系统更新就需要资金,所以这是很难做到的。有人认为电力机车就是只要给那些正在运营的蒸汽机车拉上电线,实现电气化就完事了,但现实并非如此。例如,蒸汽机车行驶时需要给机车锅炉加煤的助手,这些人由于有自己的工会组织,所以很难被解雇。因为有这类因素存在,所以简而言之更新变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明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近年来,我本人不太愿意按照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德国和美国,而英国没能实现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样的框架去思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按照现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准来看,英国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德意志、法国、美国也有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是,几乎没有关于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研究。高中的教科书上虽然有关于美国工业革命开始时间的表述,但也存在从美英战争开始等多种说法,不像英国那样明确。我认为以“国民国家”为单位来把握历史,预设“国民经济”的阶段性发展的历史观,也就是所谓的“一国历史发展阶段论”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以类型学(Typology)来划分,不如说德国是一个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如果把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看作是德国的工业革命的话,德国的重化工业从一开始就很发达(当然在那之前,德国一直在模仿英国发展纺织业),而美国也迅速发生了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工业革命。这样看来,英国没有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理所当然的,就像美国没有明确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

在世界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了英国式的工业化,然后到了19世纪末,德国和美国式的工业化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没有成为后一种工业化中心的英国必定无法像美国和德国那样受人瞩目。

虽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自己也还没有完全考虑好,但是我不是说“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而是说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时代,而德国就以这种形式工业化了,这样表达也许会更清晰一些。

总之,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和美国开始蓬勃发展,俄国和日本也开始崛起。从日俄战争时期开始,日本也被认为开始了工业革命,各个国家都在推进工业化,英国的绝对优势地位也逐渐消失。

作为对这种情况的反应,英国国内类似“德国的威胁”的呼声日益高涨。如果德国崛起,英国就危险了,这和中国崛起,日本就危险是一样的道理。之所以没怎么提到美国,是因为在英国人对历史的理解中,认为美国与其同样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虽然这本身是违背事实的看法。不管怎样,这也是第五章将要叙述的关于英国“衰退之争”的开端。

“衰退之争”正式开启于19世纪70年代。导火索是由英国国内对德国重化工业的发展感到威胁的人们最先点燃的。关于美国,法国社会学家阿列克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等人早就曾写过,美国是一个与欧洲性质相当不同的社会,是一种威胁。但是直到很久以后,英国才意识到美国已成为一种真正的威胁。与此相对,强调英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才是其众所周知的外交思路。

然而,迫在眉睫的威胁是德国,两国之间正在展开所谓“造舰竞赛”等竞争。另一方面,越是追求自由竞争,英国的地位就越难保持原有的高度,出于这样的认识,约瑟夫·张伯伦这样的政治家才会出现,提倡“帝国特惠关税”。在英国保持绝对优势的时候,英国的经济学家自亚当·斯密以来一直主张自由贸易。而在德国,则产生了强调英国和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提倡保护主义的“历史学派”。由于此时英国已不再是经济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强国,因此,张伯伦的团队便试图站在与过去德国经济学家相同的立场上。

然而现实中,仍然坚持自由贸易主张的伦敦城金融势力——“绅士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依然强大,使张伯伦的“财税改革运动”未能取得成功。很多学者认为,英国经济正是因此才会走向彻底崩溃的。这就是“衰退之争”中的“伦敦城凶手说”。但关于这一点,我将另起一章来介绍。


(1) 即安汶惨案。1623年初,荷兰驻安汶岛总督逮捕并处决了岛上的10名英国商人,此后还没收了英国人设在安汶岛的工厂,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印度尼西亚地区。

(2) 港口搬运工拥有伦敦城所赐予的特权,允许从事检重和搬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