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季”的经济意义

“社交季”的经济意义

这样一来,在乡村征收的地租,也就是乡村的财富,就会被绅士们转移到伦敦。伦敦虽然也有产业,但本质上是以政治和社交为主的城市,所以在经济上是消费的场所。因“社交季”而停留在伦敦的绅士们必然开始寻找结婚对象,咨询如何购买土地,这一切都会使地方的收入被纳入伦敦的消费结构中。

“社交季”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把伦敦的时尚带回乡村。这一点不仅限于绅士阶级的人,随行的帮工和车夫也会把时尚带回去。各个阶层的人或多或少都来过伦敦,这也是其与参觐交代制度的共通之处。

由此,伦敦的最新时尚经“社交季”扩散到了英国各地,这就使英国形成了相对来说全国统一的消费文化。又由于社交活动每年都会举行,所以使英国具备了时尚风潮一经兴起便可以迅速在全国扩散的特点。而且,从文化价值来看,还产生了伦敦的流行文化比其他地方更胜一筹的观念。

其实我很想考证一下这种观念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我认为应该是在伦敦成为大都会的过程中才真正开始确立这一局面的。

当时的文献中出现了很多“吹伦敦风”之类的记载,即使是乡村绅士的仆人们,去过伦敦之后就会装腔作势地说:“这种事在伦敦就不会这样。”这和战后日本有人动不动就说“在美国如何如何”是一样的。

本来,绅士的文化价值在于农村。即使其标志性的猎狐运动也是以打猎为前提的,这都是农村的东西。绅士的田园生活文化原本被认为是最高级的,但不知不觉中,城市文化占据了优势,连绅士自身也融入了城市的生活文化之中。我认为这正是近世这个时代的微妙之处。

17世纪还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出现了绅士经常流连而贵族不常光顾的咖啡馆。与构成“社交界”的人群相比,咖啡馆这种社交场所更平民化,很快便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经常光顾的地方。当然,上流社会的人也并非与此绝缘,但王室是不会出现在这种地方的。这种咖啡馆也会举行非常热闹的交际活动,但这也应该算是纯粹的都市活动了。

总之,社交庭园和咖啡馆是两种特色鲜明的社交场所。随着咖啡馆的诞生和社交庭园的出现,服务于夜间社交聚会的场所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了。

劳埃德咖啡馆(经济信息最为集中的咖啡馆)(D. Hill,Georgian London,1970,Macdonald & Co.)

由于伦敦社交季的发展,专供上流社会人士泊宿的住宿设施开始出现,面向从外地来到伦敦的上流阶级的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由于马车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东西,所以出租马车的业务也应运而生,这相当于现代的出租车。甚至连洗衣工这样的工作也开始出现了。由此,伦敦百业俱兴,特别是适合女性,尤其丈夫过世的寡妇的工作越来越多。即使是在外地吃不上饭的女性,只要到了伦敦,也能勉强维持生计。伦敦的社会中之所以寡妇众多很可能也是源于这个因素。

18世纪的伦敦。画面中间是被称为“轿车”(sedan)的轿子
(Charles Whynne-Hammond,Towns,1976,Bast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