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自由主义交织的工业革命论
但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结束之后,以美国为中心,欧美国家的经济状况极为景气。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者把这个时代称为“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非常繁荣,虽然俄国爆发了革命,但英国还是受美国影响迎来了经济好转的时期。1926年,剑桥大学的教授J. H.克拉潘(J. H. Clapham)出版了名为《近代英国经济史》系列著作中的第一卷。虽然该卷的主要内容都是讲述工业革命,但书的正题中却并没有“工业革命”这个词,副标题则是“早期铁路时代”。
克拉潘在这本书中几乎完全否定了以往的工业革命论。首先,他对实际工资等数据进行了统计,认为工业革命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差是错误的。其次,他指出所谓工业革命的“革命”一词未免夸张了,变化是缓慢而渐进的。既然是经济发展,昨天和今天就不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是理所当然的,说“革命”有些言过其实。克拉潘以降,这类观点陆续被冠以“乐观说”“连续说”等名称。
最初的工业革命论设想了戏剧性的变化,认为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差了,而这个学说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工业革命,人们的生活才得以改善,也就是说多亏有了工业革命,20世纪20年代的今天,英国才会如此繁荣。由此,最初的悲观工业革命论被其批判为“汤因比传说”或“哈蒙德神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到现在这场论争仍然在继续。虽然克拉潘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工资,但根据地区、场所、职业情况的不同,工资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工资以外还存在多少实物支付也不太清楚。就算知道一天的工资,是否整月都能开工,还是说几乎没什么工作,也都很难确定。由于存在各种无从知晓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对实际工资的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正因如此,相较于以往,最近出现了很多关于食物丰富程度等具体生活状态的研究。
伦敦大学由于偏重历史研究的缘故,偏向悲观论。与其相对,剑桥大学的学者则多持乐观论。剑桥大学其实是一所不喜欢经济史研究的大学。在克拉潘出现之前,还没有对工业革命史进行过系统性的研究。剑桥大学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据说这位老师认为女性研究社会科学是不可能的,所以把女性研究者都赶出了剑桥,而被赶走的女性几乎都去了伦敦大学。在工业革命研究的初期,伦敦大学周围活跃着很多女性研究人员,说明可能确有其事。
这些暂且不提,乐观论学者的研究重点仍在于实际工资。即使是现在,依然不时会出现对某个特定城镇的特定行业的工资在工业革命期间发生了多大变化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不会进行全面性的宏观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