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虚构设定的经济史
能够针对上述讨论给出比较容易理解的解释的,是持计量经济史学(cliometrics)立场的学者。美国有一位经济史研究者叫R.W.福格尔(Robert William Fogel)。福格尔通过设定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来计算结果的方法,试图测定黑人奴隶制度在历史上的意义。此后,也有人用这种方法分析克伦威尔航海法的意义,以及英国拥有加勒比海殖民地的意义。这种基于反事实的假设性经济史也被称为“新经济史”(New Economic History)。
在我的学生时代,就有人告诫我说,历史学家不能设定违背事实的假设。历史学家不能说“如果”,不能有反事实的假设。有人想说“如果没有列宁,俄国革命会怎样”,但实际上列宁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能进行这样的设问。E.H.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的名著《历史是什么》(岩波新书)中也说过同样的内容。做出如果没有列宁之类假设的,也就是历史学中的“留恋学派”,不过是一些认为要是没有俄国革命就好了的人的梦呓。
但是,福格尔推翻了这一切,他设定了若干“假设没有某某”的反事实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计算。例如以“如果没有奴隶制度,美国南部的经济会怎样;如果没有铁路,美国经济会怎样”为前提展开测算。如果没有铁路,货物要用马车运送,运费会非常高。如果运费上升,沉重的和大体积的商品价格也会上涨,但是运货马车业者的收入会增加。由此又会对其他商品的价格、其他人的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相关问题,福格尔也进行了详细的计算。这就是福格尔派的经济史学,我觉得这个研究方法很有意思。不过,虽然有趣,但由于这种计算是基于学者在个人脑海中主观建立的模型之上的,所以在某些地方会偏离现实。我想这和谈论如果阪神老虎队夺冠(7)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是一样的。因为有很多被假定的要素,所以虽然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计算基本不准,但还是觉得很有趣。
运用福格尔派的研究方法,理论上可以对历史上的各种政策进行重新评价。例如,拥有以牙买加为中心的加勒比海殖民地,对英国来说经济效益究竟有多大?另外,按照一般说法,英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强制实行的《航海条例》是加在殖民地身上的“绊脚石”,并成为北美独立运动的诱因,但实际上《航海条例》造成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人均收入多大程度的下降,等等。然而,即使是按照福格尔的方法,也无法得出明确结论。因为根据前提条件的不同,结论会完全不同。
例如,为了维持加勒比海的殖民地,英国在美洲大陆派驻了海军,以便在关键时刻派其前往加勒比海,但其成本是否应该计算在内便是一个问题。毕竟要想连军队的必要维持规模都从经济上计算出来是不太可能的。
关于帝国的经费之争等问题也多是从财政史的立场,即单纯的收支计算角度来处理的,但我认为这样的计算并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