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结果的论争

没有结果的论争

最新的研究尝试是计量历史人类学。学界曾流行了一阵对当时普通人身高的调查研究,以此判断人们生活水平变化。身高最终能长到多少厘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养情况。可能有人会认为某国民众的身高是根据人种决定而无法改变的,但战前日本人的身高和现在就有很大的不同,很明显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身高的增长。事实上在英国,每当大型战争陷入苦战时,就会有人指出本国士兵的体格不如对手,并据此主张即便从国防角度也有推进福利的必要。据说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与殖民地一方的士兵相比,国王派士兵的个头明显较矮。在19世纪末的布尔战争中,也有人指摘这一点。

不仅是最终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在何时达到峰值也和营养状态有很大的关系。营养失调时,身高的峰值会向后移动,而营养状态良好时,即使初中生看上去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所以也有必要调查身高的峰值。

学者们曾经使用作为志愿兵入伍的士兵、罪犯、被送往澳大利亚的囚犯等人群的数据,将其中城市劳动者的身高和农村劳动者的身高进行比较。因为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是工业化前普通人的生活环境,由此便可以推断出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城市化对人们的身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调查结果最终还是以悲观说、乐观说两种意见并存而告终。我也曾长期处理移民、士兵和罪犯的数据,所以试着用了一段时间,虽然中间的讨论确实会很有意思,但结论总是莫名其妙。

因此,这场“生活水准论争”的结果是,双方仍然只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也使我明白了用实证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是批判地看待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社会的现状,还是积极地看待现状,已经成为世界观和心态的问题。

无论如何,悲观论者倡导“福利政策是必要的”,随即便与推进福利的政策论联系在了一起。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之后,学术论争便演变成了资本主义批判派和资本主义拥护派之间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