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城市的地位

近世城市的地位

一旦伦敦成为了大都会,高度匿名性的社会便随之产生。这样一来,社会格局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伦敦的扩大,意味着居住在伦敦的人口变多,经济实力变强。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

传统上的英国和日本都是农业社会,所以社会身份的金字塔序列是以农村为基准建构而成的。也就是说,对土地拥有的权利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基础。首先,拥有土地的人和没有土地的人是分隔的,以什么样的形式拥有土地以及土地是否由国王直接授予(或称为直接受封者),都会影响他们的地位。正因为这种决定身份的形式,城市居民很少进入传统的身份金字塔序列。那么,主要以动产的形式拥有资产的城市居民居于何种位置呢?

在英国史中,必定会提到“市民”(citizen)和“资产阶级”(法语bourgeoisie)这几个词。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市民就是在城市中获得市民权的居民,资产阶级与其不同,是指称有产者。不过在英国,能称为城市(city)的地方数量非常有限。虽然在北美英语中,大一点的镇就能被称为城市,但原本在欧洲是设有主教座堂的城镇才能称之为城市,这样的城市在英国只有26座。伦敦城(City of London)也是因为拥有主教座堂,才能称之为“城”的。如果是没有主教座堂的城塞,也就是从城堡(burg)发展而来的城下町都被称为“堡”,那里的居民叫做“资产阶级”。无论市民还是资产阶级,在近代英国城市中,真正拥有市民权的人往往不到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说很多城市居民都不是市民。

这些城市居民应该被安置在什么样的身份上呢?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留心观察《禁奢法》的变化,就会发现如何给予城市权势阶层相应定位的问题早已显现,但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难以解决。城市里的人不像农村那样,一个人是自耕农还是地主有着明确的标准,而是以收入多少等作为其社会地位的基础的。正如前文所述,即使官吏守在城门手持清单对照装束,也不知道对方的收入是多少,所以毫无意义。

在这一时期的城市中,特别是伦敦,位居最高阶层的虽然也有在地的绅士和贵族,但一般都是大贸易商。到了贸易量大爆发的17世纪下半叶,贸易商的力量更是急剧增强。其中的大老板是不会每天来到商业现场打算盘的。他们不仅有教养,而且作为贸易商掌握多门外语,通晓国际事务,热心慈善和文化活动等——他们似乎在大声宣布,自己已经具备了绅士的所有条件。

此外,城市中还有很多律师。律师如果在乡下执业,就无法获得客源,所以多会向城市聚集,特别是伦敦。这与伦敦设有四所作为律师培养机构的高等法学院也有重要关系。

作为内科医生的“physican”由于主要工作对象也是绅士,如果在小地方就只能面向当地有限的绅士群体提供服务,所以很多人也都选择在伦敦工作。

因此,在伦敦聚集了很多专业人士,也就是专门职业者。由于这些专门职业者的顾客都是绅士阶层,所以经常会和绅士们产生交流。同时,他们与地主等阶层的通婚也在逐渐增加。我将这类人称为“拟似绅士”,也就是“类似于绅士”的人。

从事上述职业的人大多是地主的次子或三子。他们原本就出身于绅士之家,且顾客也是绅士,因此具有自身属于绅士阶层的自我认识。但由于他们居住在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里,也就产生了与在各领地居住的地主绅士进行交流的必要。与之相应的,便是交流场所的营建。由此便产生了社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