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市场营销的东印度公司
不管怎么说,进口的棉织品大受欢迎之后,便与传统的纺织品行业产生了矛盾。战后的历史学家虽然认为这是早期的商业资本和(承载近代化的)工业资本之间的对立,但我认为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可能并不正确。
的确,东印度公司进口棉织品的活动与一直以来主导英国经济界的毛纺织业界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对立。在毛纺织业界的压力下,英国展开了禁止使用当时被称为印花布的棉花制品的运动,并于1700年颁布了禁止印花布进口的法律。二十年后,又出台了禁止使用印花布的法律,对其穷追猛打。不过,虽然法律上规定不能使用印花布,但实际上印花布还是被以各种形式越来越多地消费了起来。最大的原因在于很难对棉花制品进行严格的定义,比如棉纱占比多少才能称为棉布。因此,禁止法实际上并没有有效运作,棉花也一直在被进口和使用。
东印度公司非常擅长做生意和搞营销。茶也好,棉花也好,最初都是先向王室销售。王室的行为会被贵族追随,贵族的行为也会让同为绅士阶层的传统绅士亦步亦趋地跟风。只要绅士们穿上了棉织品,今后想成为绅士以及自称绅士的人们就会模仿,棉织品便以这样的形式在全国扩散开来。我在前文中已经分析过,这是英国特有的模式。由于此时已经没有《禁奢法》,所以棉织品得以迅速扩散。
此后,东印度公司便在印度按照预计英国国内可能流行的花纹和图案大量生产棉布,与现在服装产业的流程几无二致。这是一种先进行前期营销,再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做法,但从战后历史学的立场来看,市场营销和生产活动两者是对立的,其中一方是反动的,另一方可能就是进步的。但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卖出去,如果把营销和生产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话,东印度公司的营销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
就这样,英国国内棉花的消费急剧增加,即使禁止也失去了意义。1774年,禁止印花布的两项法律被废止,棉花终于可以被堂堂正正地使用了。于是,此前大量进口的印花布开始在国内生产,英国国内的棉织品工业便这样戏剧性地发展了起来。一般认为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正式投入使用是在1774年或1775年。不过,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专利在1785年被宣告无效。虽然阿克莱特声称水力纺纱机是自己发明的,但由于被人控告剽窃,这项专利也被取消,这反而推动了水力纺纱机的普及。从这一时期开始,棉纺织业出现了戏剧性的逆转。
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整体而言,这样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后在英国国内进行工业加工,实际上是一种将进口产品国产化的形式,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通常被认为是后发国家工业化特征的“进口替代”,其实在“最早的工业化”的过程中便已存在。这也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英国人生活的亚洲化。
也就是说,在工业革命开始前,亚洲的商品就填满了欧洲。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亚洲的商品确实已经大量进入了欧洲。我认为,这与明治以后日本人的生活逐渐西化有着相似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工业革命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