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衰退”是什么
但是,讨论到这一步,问题终究回到历史上的“衰退是什么”,反过来也可以说是“成长是什么”的问题。是否存在衰退,取决于如何定义衰退。从历史上的衰退来看,罗马帝国的衰退是一个历史性的主题,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其18世纪的名著中也提到过这个主题(当时并不是世纪末)。
另一方面,历史学家中还有一种略带文学性的观点,认为衰退也是一种美丽。荷兰历史学家约翰·霍伊津哈(Johan Huizinga)撰写的名著《中世纪的秋天》就是如此。像这样描写衰退时代的名著有很多,但大多是文化史方面的,经济史方面尚无描写衰退的名著。虽然说经济史学和经济学学者都不研究衰退有点过于武断,但确实没有一本经济史名著是以“衰退”为主题的。我不太喜欢写经济收缩的经济史,也没太听说经济学会研究如何使经济收缩。虽然有“螺旋式通货紧缩”“缩小再生产”等术语,但实际上都没有涉及历史如何发展的问题。
让我们试想一下,比如16世纪非常繁荣的威尼斯,到17世纪就衰落了。虽然也有描述威尼斯经济衰退的书,但衰退之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呢?17世纪的威尼斯人比16世纪的威尼斯人更不幸吗?这样的内容是没人讨论的。
因为一般认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近世初期开始对外发展,但不久就被法国、荷兰、英国超越。但是,被超越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并没有陷入不幸,也没有回到过去中世纪的状态。
对我们来说问题在于“增长偏执”的存在,因此,事实上通常所说的衰退并没有那么悲惨,这是我从事多年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之一。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荷兰和美国。荷兰在17世纪非常繁荣,但后来被英国超越,成为战后史学研究的主流课题。很多人从中总结了“教训”,认为不能再模仿只从事转口贸易的荷兰。但是,被认为“衰退”的18世纪的荷兰人是否变得不幸了呢?
按照上述思路,我开始觉得现在在历史哲学领域,最有趣的问题可能是“增长偏执的起源”及其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这一点。这已经成为我当前的研究方向。
(1) 东京大学原名为东京帝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