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美丽”的近世城市
正如18世纪的伦敦和地方城市那样,近世城市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干净的。而商店街的存在还会给人一种城市是充满快乐的地方的印象。如今,是否拥有商业街、是否能“橱窗购物”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之一。想象一下没有商店的城市会是多么无趣。在日本到处都能看到住着很多人却没什么店铺、到处都是公寓的地方,虽说是都市却只有水泥建筑充斥其中,给人一种寂寞的感觉。我们向往都市正是因为那里有商店,所以商业街的建成有着很大的意义。
与17世纪、18世纪的城市给人的快乐和明亮印象相反,19世纪的现代都市则是以曼彻斯特为代表的产业城市和工业城市。它们往往给人一种与此前相反的阴暗印象。这是一种终日烟熏缭绕,一切都黑乎乎的感觉。伦敦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烟雾之地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日记作者约翰·伊夫林在其著作《英国的特质》一书中,记录了17世纪下半叶家家户户冒出的黑烟把伦敦弄得烟熏火燎的景象。他写道,伦敦就像“人间地狱,火山烟雾一样的煤烟覆盖着这里,毒烟会腐蚀钢铁,使所有的动产都化为泡影。所有的东西都被熏黑了,毒烟侵入每个市民的肺,所有人都在受着咳嗽和结核病的折磨”。
近代城市也就是工业城市的形象是“污黑”
(Charles Whynne-Hammond,Towns,1976,Bastford)
可以说,城市的常规形象从明亮绚丽变成了灰头土脸,它不再雅致,而是与肮脏、黑暗、贫困等负面形象相联系,这都是19世纪发生的转变。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那样,代表了整个19世纪的小说家狄更斯把近代城市称为“焦炭城”。由此,近世城市与近代城市在形象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伦敦这座城市的形象也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虽然19世纪初的新城多以工业城市为主,但到了后期,随着一位名叫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人物出现,一项名为创建花园城市(Garden City)的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以位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切沃斯为试点,英国各地开始了花园城市或称田园城市的建设,其目标是建立道德高尚、没有娱乐设施、适于中产阶级居住的高雅城镇。这成为19世纪末典型的新城镇。这种花园城市目前在日本也已被建造出来,涩泽荣一和东急的五岛庆太规划建造的田园调布、阪急的小林一三亲自设计的箕面等都是其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