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是在哪做的——伦敦的工业革命

衣服是在哪做的——伦敦的工业革命

随着女性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厨房用品、饰品、服装衣料等商品被越来越多地生产了出来,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棉织品也是一样,但是在织品方面,即使曼彻斯特等工厂生产出了棉布,也不会就以布料的形式直接出售,而是必须将其转化为能穿能用的商品。虽然不同商品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当时的服装加工业绝大多数集中在伦敦。

汤因比的工业革命论是从伦敦东区出现的贫民窟开始的,但仔细想想,其中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因为工业革命并非发生在伦敦,相反是在远离伦敦的西北地区兰开夏等地发展起来的。那么,伦敦的贫民窟真的是工业革命造成的吗?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著有《雾都孤儿》《双城记》等名作。他的作品被认为对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但是,他刻画的主要是伦敦,特别是伦敦东区的穷人。

狄更斯原本是伦敦报纸《纪事晨报》的记者,他的同社后辈还有亨利·梅休。梅休用支付报酬的方式招募伦敦东区的人,听取他们在那里的生活状况,并整理成纪实报道,最后出版为四卷本的大部头,在日本也曾被几度选译。其中,最后一卷详细记述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性交易。作为明治维新前夕出版的书,我很惊讶其对日本的信息了解得这么详细。总之,梅休的这部关于伦敦东区的报告经常作为工业革命时代英国社会悲惨的示例而被引用。但仔细想想,这也很不对劲。

从汤因比开始,几乎所有经常被引用的材料大体上都源于伦敦。但是,伦敦并没有发生通常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伦敦是以伦敦城为中心的金融世界,工业革命发生在遥远的兰开夏地区和中部地区。那么,引用伦敦贫民窟的例子作为工业革命时代社会的典型例证,真的是正确的吗?

在伦敦出现的贫民窟与兰开夏地区的曼彻斯特出现的工厂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或者说,受雇于工厂的人因为能从工厂领取工资,所以能够维持生活,而落入贫民窟的人则可能是因为没有可以受雇的工厂,所以才会陷入贫穷。这里存在微妙的讨论偏差。但另一方面,在工业革命爆发的时代,伦敦东区出现了贫民窟也是不争的事实。或许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也就是说,曼彻斯特的发展与伦敦东区的形成并不是相互无关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国内体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一点。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变得富裕起来,其中的财富大多因为政治原因和文化原因而聚集到了伦敦。前文已经提到,随着伦敦社交季的延长,各地的富人会在伦敦生活半年左右,仅凭这一点财富就会在伦敦集中。税制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因为从全国征收的租税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政府机关所在地伦敦消费的。和现在的东京一样,发生了单极集中,这使伦敦成为了世界第一的消费都市。

这样一来,实体的消费资料就会聚集在伦敦。有些消费品来自英国国内,但更多的是来自其他国家,所以都是由水路进入伦敦的。说起英国的港口,大家可能会想到利物浦,但当时规模最大的其实是伦敦港。于是,在工业革命时代,伦敦的港口功能迅速发展了起来。1860年,有一部面向大船坞经营者全面介绍伦敦港的书,根据书中的记载,当时的伦敦港已极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