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贫民窟
2025年10月14日
移民与贫民窟
但是,我认为港口比铁路更容易制造贫民窟。伦敦就是其中的典型,港口的装卸劳动带来的就业机会极具吸引力,从国内外吸引了大量贫民,从而造就出东区贫民窟。
被吸引到这里的不仅仅是英国人。在伦敦东区,反而清一色都是爱尔兰人。由于他们是天主教徒,所以伦敦东区的天主教教堂激增。这种情况在后来致力于对这个地区进行改善的社会改良家查尔斯·布斯(Charles Booth)所绘制的宗教分布图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另一方面,19世纪下半叶,俄国等东欧国家爆发了迫害犹太人的运动(pogrom),被驱逐的东欧犹太穷人大量流入伦敦东区。因此,犹太教堂(synagogue)的数量也出现激增。
从船上搬运货物需要一定的技术,但单纯的搬运货物完全是体力劳动,所以搬运工在英国属于典型的散工。由于是散工,所以起初也没有工会,不过到了19世纪末,出现了促使这些工人成立工会的动向。将这一运动推向高潮的是一次被称为“伦敦码头工人大罢工”的事件。通过这次罢工,工会运动转变为将非熟练工人也组织起来的新工会主义运动。
像这样源自伦敦东区、推动历史发展的现象有许多。刚才我们一直谈的是东区的男性,而那里的女性则主要从事针线工作,由此形成了曼彻斯特生产的纺织品在伦敦进行最后加工的局面。针线活可以说是家庭内的副业,是超低工资劳动的代表,英语中称之为“sweating trade”,在日本被翻译成“苦汗劳动”。
由此可见,在曼彻斯特发生工业革命时,伦敦也出现了贫民窟,这是一组配套事件。从世界体系论的角度来看,这应该被理解为英国国内的“核心·边缘”关系。就像英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把印度变成了棉花生产地一样。由于伦敦城集中了世界的财富,所以不能说整个伦敦都是“边缘”,但伦敦东区无疑是曼彻斯特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