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从资本的观点来看,刚才谈到的奴隶贸易能有多少利润呢?而且,奴隶贸易的利润是否真的转化成了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关于这一点,恐怕还存在争议。
如果有奴隶贸易业者开始经营棉织业的例子,就能简单地证明这一点,但目前这种例子几乎没有。可以笼统地说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兰开夏地区轻而易举地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我认为这并不能直接说明他们为棉织业提供了融资。
这样一来,就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启工业革命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在马克思主义全盛时期,经济的发展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且,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拟人化的。也就是说,资本的起源问题被替换成了资本家的出身问题。我认为,还是回到资金问题上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工业革命的资金真的来自奴隶贸易吗?还是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是由纺织工业逐步发展累积而来的?从结论来看,不论毛纺织业还是奴隶贸易,都无法证明其是工业革命资金的直接来源。还有一种不太可能的猜想,那就是资金来自伦敦城。但由于伦敦城的金融业务主要面向海外,所以伦敦城的大银行不大可能向“想在曼彻斯特发展棉纺织业”的人提供资金。有些学者认为兰开夏地区的银行与城市的大银行存在关联,打算从资金往来方面找到证据,但也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明。
那么,工业革命的资金到底从何而来呢?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学者,名叫S.夏皮罗(S. Shapiro)。他以《英国国民人名辞典》(DNB)为基本资料,调查了书中记载的棉纺织业创始人的背景。他主要按照从“A”开始的顺序确认了这些人的父亲从事的职业及其创业资金的来源,当进行到“H”时,他去世了。他最后的结论是,毛纺织业者中没有一个人转为棉纺织业者。虽然不能断言绝对没有从毛纺织业转到棉纺织业的案例,但我想基本上也是八九不离十了。
坂卷清先生写于2009年的《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迈向工业革命之路》(日本经济评社)是一部力作,在涉及毛纺织业的几章之后,还考察了兰开夏郡的棉纺织业。虽然仔细阅读的话,能够发现其中一些具体的联系,但作者显然没有特别强调二者之间连续性的打算。对这类问题来说,宏观的判断很重要,借用费舍尔教授过去在某篇论文中使用的比喻,就像“不能因为一只燕子飞过来,就说夏天到了”,即使拼命找出一两个例子,也无法展开讨论,这也是回答这个问题最辛苦的地方。
另一方面,因为集中了奴隶贸易的资金,利物浦出现了很多富有的商人。但是,这些人是否对棉纺织业进行过直接融资,目前还不清楚。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过,但当下还缺乏确凿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