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的婚姻——财产继承制
这种财产继承的机制虽然设计巧妙,但非常复杂,不太容易搞清。我写论文的时候,曾有人说我的理解完全不对。不管怎样,财产继承制是《呼啸山庄》《简·爱》《艾玛》等工业革命时期的女性撰写的众多小说的主题。
简单地说,家族授产制度就是为了不让地主的财产分散而对地主的所有权进行限制的程序。比如,有的地主会把家族的土地传给未成年的孙子,然后采取现在的地主从孙子那里租借土地的形式。这样一来,户主就成了租地人,不能出售这块土地。极端的情况下还会在长子结婚的时候把土地传给早晚会出生的孙子。据说甚至有把稻草人当作孙子,对其进行让渡仪式的情况。但是,如果孙子成年了,就会产生所有权,出现土地被孙子卖掉的可能性。因此,需要重新修正财产继承方案。
这种情况在欧洲大陆也是存在的,并且在纳粹时代曾经受到鼓励。但是其在18世纪的英国盛行一时后不久就消失了。
这种财产继承方案是私法的典型代表,通常在长子结婚时执行,并同时决定次子、三子和女儿的待遇。遗产承继和结婚时的嫁妆也是由此决定的。
出嫁女性的未来财产权同样由婚姻财产继承制来设计决定。一般来说,嫁到地主家里的女性一定会带嫁妆来。假如一个女性不是资本家的女儿,但很有魅力,被上流阶层的绅士看上并与之结婚,可是如果她没有嫁妆的话,日后生活仍然会充满痛苦。1660年,靠复辟回国的查理二世之妻,葡萄牙布拉干萨王室出身的凯瑟琳,便带来了印度的孟买(Bombay,现称Mumbai)岛作为嫁妆。
如前所述,英国社会基本上不存在户主去世时由孩子照顾母亲的习惯。寡妇必须以寡妇的方式生存下去。依照常规,寡妇会以自己带来的嫁妆的十分之一作为年费,领取养老金。如果没有嫁妆,成为寡妇以后就没有养老金,也就无法生活。虽然这么说比较过分,但从夫家的角度来看,女性还是带着很多嫁妆过门又早点死去比较好。如果娶了比丈夫长寿十年以上的女人做妻子,就说明这个家族的“联姻策略”失败了。众所周知,当时结婚是家庭致富的最大方法,所以“联姻策略”“婚姻市场”等词语在那个时代的地主社会中是被普遍使用的。
也正因为如此,“婚姻财产继承制”“土地圈占”等都是根据私法来处理的。为了修建道路和运河,也必须通过私法获得许可。为了取得私法的许可,就必须通过议员进行推动。这既需要大笔资金,也需要打通国会议员的门路,不是平民可以处理的事,只能由绅士出面。
话虽如此,为什么长期经营毛纺织业的“产业资本家”不投资这些领域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从他们计算得失的时间跨度来看,修路是赚不到钱的。收费公路的信托基金拥有收取二十一年通行税的权利。我认为运河也是如此。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定成二十一年,但不到二十一年本金就不能收回。而过了二十一年,这条路就免费了。这样一来,站在以经济理性主义为前提的产业资本家的立场上,就会担心资金安全而不会对其进行投资,毕竟将巨额资金冻结二十一年的风险是很大的。
仔细想想,不仅是英国,后来实现工业化的日本和德国也出现了一样的情况。
在日本、德国等后发资本主义国家,说起道路修筑,肯定是以官方为主导的。在这些国家中,由于工业化和殖产兴业被定为国家目标,因此道路建设是由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等公共机构负责的。即使是现在,无论多么狂热推崇民营化的新自由主义者也不会认为把道路建设交给民间就能搞好全国的道路建设。因为修路是很难赚钱的,所以现在由国家出资修路仍然是普遍情况。即使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产业资本家,也就是秉持经济理性主义、只计算是否赚钱的人,是不会向这些领域出手的。
那么,英国的地主绅士为什么还要插手这种不赚钱的买卖呢?这其实出于一种经济非理性主义的想法,换句话说,是绅士主义的想法。出于作为一方领主的面子,也可以说出于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心理,邻近的领地有很好的道路,自己的领地却没有,真是太丢脸了。旁边的领地有学校,自己这里却没有,实在说不过去。这样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建设道路和学校等公共事业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些举措能够提高利润也是事实,但他们的动机绝不仅限于此。绅士们无意识地做了在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有意识推动的事情,这是与经济理性主义南辕北辙的想法。
彻底贯彻经济理性主义的人,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s),即使挤满英国也不会引发工业革命。英国的情况是,国家可以说什么都不做,而“经济人”式的产业资本家除了直接赚钱之外,也是什么都不做。如果是这样的话,工业革命就不会发生。但实际上,很多绅士的想法是不以经济上的得失为中心的,而且这些人拥有大量的资金。我想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可能是因为同时具备这些条件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