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论的正式出现
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衰退论。从这个时候开始,关于衰退论的讨论开始正式展开。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初,围绕英国衰退的讨论变得活跃了起来。英国怎么在世界上衰落了呢?在历史学家、政治家乃至文艺评论家的层面,探寻英国衰退原因的话题不断出现,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成为普遍的话题。最大的问题是,英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但是,在英国人看来,如果仅仅是美国经济在二战后发展得非常顺利,可能还没什么问题,因为美国的发展历来没被英国视为威胁。但现实是,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也创造了“西德奇迹”,这对英国人来说是相当严重的。眼见战败国德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经济,而英国经济却没有什么起色。在此过程中,另一个战败国日本也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在两个战败国取得的巨大发展面前,英国几乎毫无亮点。不仅如此,与法国等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相比,英国经济的增长幅度也很低。
虽说也有部分较为冷静的观点指出,英国经济的增长率并不是负数,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增长率确实很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便以福利国家为发展目标。工党自不必说,保守党也一样,如果不宣称充实福利的话就会输掉选举,所以两党都不可能否定福利国家路线。但是,如果想让福利更加充实,就必须投入巨资,然而对政府来说这是无源之水。因此,从英国的经济增长率比其他国家低,故无法实现福利国家这个角度来说,衰退论和危机感便如影相随。可以说,这与“福利国家”政策本身就是“英国衰退”的原因这一“反福利”路线只有一步之遥。
除了这种以经济增长率为论点的衰退论之外,还有一种更加关注政治、军事方面的衰退论,可以被称为“大英帝国衰退论”。有关这方面的先导性讨论,从20世纪初便开始了。
关于英帝国的巅峰是在什么时期,虽然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大多数人都认可是在1932年前后。这一年,大英帝国根据《威斯敏斯特宪章》变身为“英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实现了经济一体化。换句话说,以1929年的“大萧条”,即纽约爆发的金融和经济大危机为媒介,张伯伦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但是,大英帝国变为英联邦,也意味着英国单方面控制其他地区的帝国形态已无法维持。
这种趋势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等许多旧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大势之下,连“British Commonwealth”中的“British”这个形容词都被去掉了,仅剩下“Commonwealth”,消除了本国和殖民地之间支配与从属关系的痕迹。不仅如此,最近一些原本不是英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也加入了英联邦,使英联邦逐渐成为与昔日大英帝国截然不同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