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衰退的大英帝国》——鲁宾斯坦对维纳的批判

《未曾衰退的大英帝国》——鲁宾斯坦对维纳的批判

实际上有很多人参与了这场讨论,下面我再介绍一位出版了《未曾衰退的大英帝国》(1993年)一书的W.D.鲁宾斯坦(W.D. Rubinstein)。他也认为英国经济的本质是绅士资本主义,这一点与维纳完全相同。绅士原本就是地主,但以光荣革命为分界线,英格兰银行的创立确立起了金融市场,使国债发行变得容易起来。“财政革命”完成后,从事国债、抵押证券等证券投资的人便开始逐渐增加。英国在向国民征收重税的同时,将税收的九成以上用于支付战争费用或过去战争中积累的国债利息,呈现出“财政、军事国家”的面貌。尽管如此,由于与法国的战争连战连胜,政府得到了从中获利的贸易商和殖民地相关人士,甚至国债持有者们的支持,社会上对重税的不满并没有浮出水面。

由此,以证券投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富人出现了。但这些人在18世纪初还被称为“放贷者”,并不被视为真正的绅士。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中期,这种评价完全逆转,甚至认为比起真正的地主绅士,伦敦城才是绅士居住的地方。伦敦城就这样成为了绅士价值观的保留地,鲁宾斯坦如此解释。

但是,问题还在后面。鲁宾斯坦认为,伦敦城的金融界保留住了绅士资本主义,而且在20世纪后半叶的今天,伦敦城依然充满活力,依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因此,英国经济并没有衰退,这样对衰退论的炒作是很奇怪的。

鲁宾斯坦认为,英国衰退论是以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工业国家为理论背景的。但是,对于英国经济、英国文化来说,工业化实际上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插曲,并不是本质。英国的经济社会本质是绅士式的,这一点现在已经体现在伦敦城上了。他认为,只要伦敦城的金融业健康,英国就没有任何需要担心的地方。鲁宾斯坦也讨厌日本,所以他提到了当时正处于高度增长时期的日本,并做出了一个很“了不起”的预言,即日本很快就会没落。

英国经济的本质并不是产业资本主义,而是绅士资本主义,即通过将资产借给他人而获得利益的地主、金融资本,这个学说在此之后也在P.J.凯恩(P.J. Cain)和A.G.霍普金斯(A.G. Hopkins)的合作研究中承继下来。这两位学者共同揭示了英国的“国际存在”是由伦敦城的绅士资本主义维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