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异于中世纪和近代的时代
在上一章我们介绍了政治算术这门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贯穿英国史的双重经济结构。近世英国出现了“增长”这一概念,并且萌生了一种经济必须增长、社会必须进步的“增长偏执”。正如大阪世博会会场旧址至今还保留着“进步桥”的名字一样,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日本人也曾偏执地信奉“进步”和“增长”概念。为了探究这种意识的起源,本章将首先就近代世界体系如何形成的话题稍作深入。因为我认为“信仰进步”是近代世界体系的基本意识形态。
世界体系论没有采用具有单一国别史色彩的历史发展阶段论,也就是说没有采用那种各国都在独自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立场。因此,世界体系论是拒绝将某些先发国家视为“发达国家”,而视另一些后发国家停留在“封建国家”的看法的。但硬要按时代划分的话,我最关注的是近世这一时期,也就是从中世纪结束,到工业化起步的阶段。
有一点毋须多言,在日本的西洋史研究中,原本是不使用“近世”这个词的。京都大学在战前曾开设过一段时间的“最近世史”讲座,我最初就职的大阪大学也开设过以“近世史”为名的讲座科室,我也被分配到了这里。我曾问当时的主任教授:“近世史是什么意思?”他当时回答说:“近世史和近代史是一样的。”“英语中都是‘Modern’,只不过在日语中,中世相对的是近世,现代相对的是近代。”如此这般的一些似懂非懂的话。
确实,Modern就是Modern,但英语中也有“近代早期”(Early Modern)的讲法,以区别于晚近的近代,只是无法用一个单词来表达罢了。但是,在日本史领域,“近世”这个词的使用由来已久。因此,我在与研究法国史的二宫宏之先生和德国史的阿部谨也先生一起编辑关于历史的百科事典时,就曾为便利起见,在西洋史部分中也使用了“近世”一词。
近世是中世纪和近代之间的桥梁,是一个过渡时期。这固然是个说法,但是由于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是前后时代之间的桥梁,这么说也显得没什么意义。因此,我并不想用这种说法来解释。但近世既不同于中世,也不同于近代,这是事实。有一种在中世纪未有,近世以后才显现的社会意识,那便是对经济增长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