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威廉姆斯的论题

埃里克·威廉姆斯的论题

从工业革命是用国内产品取代进口产品的过程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工业革命得以实现的基础是人们形成了大量使用铁制品、棉织品及亚洲特有的瓷器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包含着消费需求,也就是说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先行发生的。我认为,以这一变化为前提,生产领域的革命才得以实现。

当然,棉织品的原材料是无法通过欧洲获得的,必须从欧洲以外的世界确保供应。不过,除了印度以外,英国大部分原棉都是使用黑人奴隶栽种的。所以不可否认,不以奴隶贸易为前提的话,棉纺织产业就无法展开。而传统的工业革命论却忽略了这一点,始终围绕着英国的科学技术有了怎样的发展、搞出了什么发明、英国人有多么勤勉之类的话题。

正是奴隶贸易的发展催生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这个观点是埃里克·威廉姆斯在《资本主义与奴隶制》中一再强调的。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运动的领袖,并在独立后长期担任总理职务。

说一点离题的内容,我在大阪大学工作的时候,有一位美国佛罗里达的女性曾经给我来过一封信,信的内容大致是想找以前在阪大一个叫川北的人,如果他还健在的话请我联系他,如果他死了的话请联系他的遗属。寄信人的署名是艾丽卡·康奈尔。艾丽卡是埃里克的女式写法,也就是说她是埃里克·威廉姆斯的长女,结婚后住在佛罗里达。她正在收集父亲写的东西,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申报,听说我以前和威廉姆斯有过书信往来,就想要获取我手上的文字资料。据说她整理的那个“威廉姆斯系列展”(Williams's collection)现在已经是世界遗产了。说起世界遗产,在日本既有白神山地这样的自然遗产,也有众所周知的姬路城等文化遗产。其实还有一种名为“世界记忆”的历史史料类世界遗产,只是因为没有任何日本史料入选其中,所以几乎不为日本人所知,但是中国和韩国的史料是有入选的,而加勒比海地区入选的史料则相当多。据我所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曾为“威廉姆斯系列”的入选出力不少。

威廉姆斯是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黑人。他是邮递员的儿子,因为成绩非常好,周围的人凑钱送他去牛津大学留学。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牛津毕业,专业是古典学和希腊·拉丁语,但当时没有白人愿意向黑人学习西方古典文化,所以他也曾到日本求职,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加勒比海黑人奴隶的后代,去研究希腊哲学等白人的精神起源是很奇怪的,于是他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转而研究加勒比海的历史。与此同时,他组建了名为“人民国家运动”的政党,开始领导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独立运动。

在我年轻的时候,英国学界一般都不知道威廉姆斯,但现在,没有一本关于工业革命的书能绕开威廉姆斯论题。这方面的巨大变化是我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生涯中切实感受到的。在日本,如果我说“我对加勒比海很感兴趣”的话,以前是找不到讨论对象的,但现在日本西洋史学会已经开始召开加勒比海问题研讨会了。我为自己在研究西洋史过程中最早涉足了这个当时无人介入的领域,真心感到高兴。

言归正传,威廉姆斯论题是以奴隶贸易为基础的。关于奴隶贸易的利润到底有多少,众说纷纭,有许多尚未明确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非常顺利的情况下,奴隶贸易可以获得百分之数百的利润。虽然船只失事或奴隶起义时有发生,也有奴隶贸易公司因此破产。但是,从整体来看,奴隶贸易确实存在着可观的利润。

必须永远放在最突出位置强调的是,被奴役的人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但非洲本身也在奴隶贸易中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在奴隶贸易的过程中,非洲西海岸的黑人国家通过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从欧洲人那里得到火枪,然后去内陆地区抓获奴隶。很多人笼统地认为非洲是被剥削的,但我认为发展出奴隶输出这一产业才是更加扭曲的严重问题。

在此基础上,如果说奴隶制和奴隶贸易是工业革命的前提,这一点在作为原料的棉花方面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英国最早使用的棉花是一种产自加勒比海地区,被称为海岛棉的棉花。虽然与后来使用的棉花品种不同,但说棉花贸易始于加勒比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英国商人从加勒比海出发,进入利物浦港,再从利物浦出发航行至非洲后,发现非洲西海岸的人们最喜欢的商品就是棉织品。火枪当然也是大受欢迎的。但当时在非洲西海岸的贝宁王国等气候炎热的地区,不管英国多么盛产毛织品,这个产品也并不讨喜。于是,他们不得不将棉织品作为重要商品进行输出。由此形成了把棉花运进利物浦,再把棉织品从利物浦运出的模式,而位于利物浦港腹地的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上述理论在逻辑上也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