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物看世界体系

从某物看世界体系

简单来说,本节就是讲世界体系的作用。具体来说,根据在那里交换的东西是什么,在“边缘”生产并输送到“核心”市场的东西是什么,会产生相当大的差异。有人说沃勒斯坦的论述比较粗线条,但他的原理其实可以运用在很多更细节的地方。

通过物品来观察世界体系的作用,最直观、最确切的代表就是棉花。因此,最容易解读工业革命的便是世界体系论。

我的恩师角山荣先生有一本名著叫《茶的世界史》(中公新书)。《砂糖的世界史》曾被认为是模仿了这本书。其实我并没有仿写,书名是岩波书店的人提议的。尽管如此,角山先生的《茶的世界史》确实是一本很棒的书,但并非以世界体系论的角度来撰写的。因此,我打算用砂糖作为线索,写出世界体系的具体历史

2008年,中公新书出版了《土豆的世界史》(伊藤卓治著)。这本书以土豆为素材描述世界史事,作为读物很有趣,是一本好书。不过,该书也是完全没有应用世界体系论。使用关于《某物的世界史》这个标题的既有从世界体系论立场书写的学者,也有举卷翻来全然不理睬世界体系论的学者。

从砂糖、茶、土豆这三个角度来看,砂糖是最符合世界体系论的,但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这么写,而土豆则完全无法套用世界体系论来描述。

这里最基本的问题是,商品在哪里生产,在哪里消费。由于现在交通发达,我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但土豆是容易腐烂的东西,所以基本上在生产的地方就会被消费。分析这样的东西显然不能套用世界体系论。砂糖的主要生产地区和主要消费地区完全不同。茶现在在英国似乎已经开始试验性生产了,但过去的英国并不产茶,却对其有大量的消费,仅从这一点来看,就有很多事情可写。但是,从茶叶市场的整体来看,现在产量排在首位的是印度和中国,从消费来看,印度和中国也排在前列,只有英国例外。因此,以茶为焦点来说明广义上的世界体系,虽然不是做不到,但也有难度。而土豆是地产地销的商品,在一国的国内体系中,种土豆的农家贫穷,吃土豆的人富裕的情况是有可能的,但是广义上的论述就不能这么写了。以前,大量的土豆曾作为劳动阶层的食物进入伦敦港,但是对于专门负责装卸的搬运工来说,因为这种货物“抽成”太少而对其极度讨厌。土豆被嫌弃的另一个理由是容易腐烂。因此,只能在远方的殖民地种植园中种植,并且也算不上大量生产。

这样想来,最值得从世界体系论的角度一写的显然是咖啡。将咖啡的主要产地按照产量降序排列,分别是中南美、非洲、阿拉伯以及越南等,然而将咖啡消费国同样降序排列的话,结果却与这个名单完全不同。现在,消费比较多的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所以咖啡的生产地和消费地很明显是不一样的。我想如果围绕上述内容,按照世界体系论的视角,写一本《咖啡的世界史》的话会非常有趣。

还有现在谈论最多的石油。发达国家虽然也在开采石油,如美国和俄罗斯都是相当大的产油国,但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生产石油的都是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而绝大多数的消费是在发达国家。所以,通过石油也可以描画出世界体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