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进口替代过程的工业革命

作为进口替代过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在其他方面也具有进口替代的性质。例如,在早期英国产业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的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

斯塔福德这个位于英国中部偏西的郡,至今仍是韦奇伍德的中心。再往西的伍斯特郡也以皇家伍斯特瓷器而闻名于世。这一带虽然是英国陶瓷业的中心,但韦奇伍德的陶瓷却完全是以模仿亚洲陶瓷起步的。也就是说,包括陶瓷业在内,能否在欧洲实现亚洲商品的国产化,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因为欧洲人对亚洲商品的憧憬和需求,首先带来了市场的扩大。

不仅是轻工业,制铁业也是如此。铁制品是在16世纪才在英国广泛普及的。美国经济史学家约翰·奈夫(John Ulric Nef)曾经主张,16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某种工业革命,这在日本被翻译为“早期(初期)工业革命”。

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工业革命的事件其实有很多。诸如中世纪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等,“早期工业革命”是其中之一,也是比较广为人知的。“早期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是铁制品的广泛使用。

随着铁制品的使用量变大,铁制品的生产活动也在增加。但当时的制铁工艺以木炭为燃料,因此需要超乎想象的大量木炭。据说就是由于当时砍伐了大片森林,英国的山才变成了现在这样。现在的英格兰几乎没有森林和树林,在英国去叫做某某森林或某某伍德(wood)的地方,也看不到什么树林,有的只是灌木(矮树)丛。现在这种植被状态,可以说就是“早期工业革命”的结果。

在现代环境学中,热带雨林等森林的消失被称为“毁林”(deforestation),但这个词原本是为了表示16世纪英国砍伐森林现象而创造的。

17世纪相对于16世纪的变化在于,随着燃料消耗殆尽,铁产量也在逐渐减少。虽然根据一些经济史著作的记载,当时英国已经不再炼铁,但是根据比较晚近的研究,生铁的消费量在那之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没有英国铁,便由瑞典、俄国等国的生铁填补市场需求。虽然瑞典的生铁质量高,俄罗斯的生铁质量差,但都被大量进口到英国。

由于生铁的消费量是不断增加的,在这个持续扩大的市场中,进口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样一来又推动了国产化趋势的出现。当然,这还要归功于18世纪初亚伯拉罕·达比发明的焦炭炼铁法。焦炭炼铁法的成功使燃料的瓶颈随之消失,推进了国产化的进程。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制铁业。当然,这并不是说16世纪开始使用的铁制品在那之后就不被使用了。在此期间,市场依然是在不断扩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