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统治的遗产——英语的经济价值
对于英国人来说,殖民地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还有很多。例如,文化在经济上的意义。英语只是世界上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但是,由于英国建立了统治世界的大英帝国,英语在世界上相当大的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其影响作为遗产留存至今。当我们谈论英帝国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将政治性统治作为一个问题,即使英国对殖民地的政治统治已经结束,进入到所谓后殖民的时代,但实际上经济上的统治和从属关系至今仍然存在。
与此同时,文化上的帝国统治结构在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帝国统治都消失之后也仍然存在。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关于南非的新闻报道,里面讲到过去因为种族隔离政策,黑人被圈居的地方,现在仍然是犯罪高发地。即便如此,那些被压抑在极低生活水平的人们,即使带着浓重的口音,说的也是英语。为什么一定要用英语呢?“国语”可以说是国民国家的一个构成要素,但是在南非,即使独立了,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英语作为大英帝国的遗产地位仍然稳固。
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上有很多国家,但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原本是不存在的。印度尼西亚也是如此,本没有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没有印度人,也没有印度尼西亚人。日本人也是如此。但是,在近代世界体系的框架中,其核心组成要素是国民国家、主权国家。面对这种国际关系架构,存在很多国家和语言的印度地区是无法与之对抗的,所以必须创造出“印度国民”。当然毋庸多言,一切都是从欧洲开始的。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不但英国人和法国人说自己是各自国家的“国民”,连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的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半岛的人们也认为,如果不标榜自己是“国民”,就无法与外部抗衡。由此,国民主义在19世纪的欧洲开始蔓延开来。
日本的教科书将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兴起的“nationalism”一词以“国民主义”来翻译。与此相对,同一世纪末,在亚洲和非洲各国兴起的“nationalism”却被翻译为“民族主义”。
两者的英语原文是同一个词,这样有所区分的翻译既有易于理解的一面,但也有因此而出现语义遮蔽的一面。作为在近代世界体系中生存的手段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脉相承的,但分译之下便看不到这层关系了。按年代来说,虽然晚了一个世纪左右,但是和过去东欧和意大利建立国民国家(民族国家)一样的步骤,在20世纪中期,亚洲和非洲各国的人民也开始提出类似我们是“印度人”或“印度尼西亚人”的主张,试图建立“国民国家”,否则在近代世界体系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在印度,即使是现在,如果不用英语还是很难顺畅地进行交流。其实南非也有很多种语言,但被最广泛使用的却还是英语。虽然我现在对印度尼西亚使用荷兰语的情况还不太了解,但一般来说,即使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消失之后,英语这样的文化遗产也会有很多留存,这同样具有经济上的意义。
例如,日本人是说日语长大的,但最近似乎从小学开始就教英语了。迄今为止,我们从中学到大学,一直都在接受连续不断的英语教育。虽然没有人做过经济上的计算,但日本在英语教育上所花费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对于在英国或美国出生的人,则完全不需要这一笔开销。如果用英语写一本书,市场是世界性的,但如果用日语来写,市场是有限的。所以学术论文也必须是用英语撰写的。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国家出生的人占有绝对优势,虽然我们会觉得不太舒服,但这就是现实。这是英国和美国接连掌握近代世界体系霸权的结果。
如果是在英帝国的框架内,就更加不用多说了。在近代世界体系中,由于英国和美国持续成为霸权国家,英语的使用正在整个世界体系中扩展,而在英帝国的范围内,英语更是几乎成了母语。政治性场合的公开发言必须用英语,这在加勒比海和其他地方都是一样的。每个地区都在使用当地独特的方言式英语——洋泾浜和混合语。很多人认为允许大量使用这类方言是英语的特征,但我认为并非如此,这其实是英国成为囊括了各种地方语言的大英帝国的结果。因为英帝国如果不认可方言,就无法对各地进行有效统治。正因如此,作为帝国遗产的英语才显得如此强势。
在我年轻的时候,学习英语只有灵格风唱片(10)的磁带。在灵格风唱片的英语教材中,英式英语的销量超过美式英语的销量,这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成为了话题。我认为虽然正在发生微妙的重心转换,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本来“世界语”应该是“通用语”(Lingua Franca,原意为法兰克人的语言),现在的局面颇为讽刺——为整个英语圈,特别是英国、美国出生的人带来了惊人的经济优势。
(1)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照川北稔:《美洲是属于谁的》,NTT出版,2010年,以及Ken MacMillan. Sovereignty and Possession in the English Nes World: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Empore,1576-164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原注
(2) 见《欧洲的商业往来》,《岩波讲座 世界历史16》,1970年。——原注
(3) 即民族国家,源于英语的“nation-state”,nation兼有国民、民族的意思,近代经由日本翻译到中国时译为“民族国家”,但当代日语中为“国民国家”。本书第三章末子目对二者进行了概念史辨析。
(4) 皮钦语(Pidgin)意同“洋泾浜”,词源为近代中国上海等地区将“business”以中文谐音发音为“pidgin”。日语中泛指16世纪以后,西非、东南亚、中南美及加勒比地区当地人与欧洲贸易商之间为进行跨语言沟通,用互换性的替代单词(如英语或法语)自然创造的接触语言。
(5) 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指出生于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土生西班牙白人。克里奥尔语是皮钦语在中南美及加勒比地区使用过程中,演化出语法体系的独立语言,属于混合语。
(6) 日语中有“イギリス帝国”和“大英帝国”两种表达形式,二者所指相同,但语言色彩略有不同,如下文将“大英帝国”与“大日本帝国”二词做对比的例子。本书译文将前者译为“英帝国”,后者译为“大英帝国”。
(7) 日本著名职业棒球队,自1985年以后曾陷入连续十几年的冠军荒,该队何时能再次夺冠一度成为阪神地区的常年话题。
(8)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请参考川北稔:《民众的大英帝国》,岩波现代文库,2008年。——原注
(9)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照川北稔:《地主统治体制的确立与绅士》,村冈健次、铃木利章、川北稔编:《绅士——其周边与英国近代》,密涅瓦书房,1987年。——原注
(10) 即灵格风(Linguaphone)公司推出的外语学习专用黑胶唱片,曾是全球外语学习者通用的有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