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多方面助力出版业

(三)人工智能多方面助力出版业

随着文本分析、音视频识别、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版行业也迎来新的图景,人工智能从工作流程优化、内容生产、版权保护、市场分析与用户运营、资产优化等方面实现了落地,在工作流程优化方面主要有自动校稿、自动文本标志、自动格式化、自动筛选评估;在内容生产方面有内容创作、内容翻译、有声书、建立数字图书档案、语音内容转录、AR等新型出版物;另外,文本识别与分析、音视频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产权保护、出版社资产优化提供了可能,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人工智能还能提供读者分析以及智能推荐等服务,下文将一一展开介绍。

1.优化工作流程

(1)自动校稿

校稿是出版中重要的一环,长久以来都是依靠大量的人力完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开始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标点、错别字以及语法的纠正,解放了大量劳动力。Grammarly Inc.开发的Grammarly软件就可以提供做语法检查、标点符号纠正、考虑上下文的拼写检查、校对用词等功能。在中国,乘方大数据(ANDATA)公司也于2018年初推出一款名为“小编机器人”的人工智能程序,运用语义分析与深度学习技术,借助神经网络和知识图谱,创造出对中文语义分析和汉字高精度快速切分的特有算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文本中的错误并提供修改的建议和错误类型的列表。特别是其具有在时政类重要名词、词组、职务领域的强大数据库,能对运用不当的词语进行警告标注。这款准确、强大的文本勘误校验工具不仅可以检测文本的错别字,而且可以检测敏感词汇,确保重要表述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极大地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校对效率。[100]

(2)自动文本标志

出版物及材料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文本标记,想要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它们无疑是大海捞针,但是文本标记也是一个非常烦琐的过程。随着文本与情感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很迅速高质地对数据进行扫描同时标注出一定的标签,Ixxus公司就开发了一个内容管理平台,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内容。

(3)自动筛选评估

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内容选择与审批,需要专门的编辑人员依靠经验来进行,无论是稿件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对编辑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个人的学识、经验和对未来用户书籍消费方向的预测能力的局限,存在选取的内容稿件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此外,编辑的精力有限,无法不眠不休地审批稿件,总是会出现内容滞后于市场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019年4月,丹麦的UNSILO与Wiley就在手稿评估上进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合作,期望可以更好地帮助编辑提高审批稿件的能力,更好地应对不断增加的资源需求,缩短出版时间。

2.助力内容生产

(1)内容创作

无论我们处于哪个时代,内容始终都是书籍的出发点。可以说,“任何时候,都遵循着内容为王的规则”。谁有更多优质的内容,谁就有可能成为行业巨头。传统出版时代,内容主要依靠人类进行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初期,作者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想好框架然后再进行创作,创作的过程又是十分漫长和痛苦的,当年曹雪芹就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著成《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现代社会信息的更迭非常迅速,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人力很难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需求。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的内容生产出现了新形式,人工智能可以使用机器记忆、数据搜集、深度学习等能力帮助出版商减轻基础教育、科普宣传领域类内容创作的压力,例如初高中的数学练习教辅书,机器人可以从已有的数据题库中抓取一定量的习题,经过对数据的修改形成新的题目提供给编辑人员使用。2019年5月,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德国Springer出版社尝试出版了第一本完全由机器学习编写的教科书——《锂离子电池》,该书长达247页,是AI总结出的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近3年超150篇突出研究成果的摘要,图文并茂,这是人工智能第一次撰写出完整的研究类书籍,其中还包括目录、引言以及参考文献。其他领域的内容创作,AI也有所涉猎,例如新闻业的机器人写作,微软人工智能“小冰”自主创作并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也有一些出版商开始尝试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小说的创作。[101]

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创作领域还有一些应用就是,依靠图像识别、文本识别以及语音识别等技术,对很多馆藏资料和媒体数据(包括文本、音视频数据)进行识别和分类,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二次创作。

(2)内容翻译

要想获得更多的受众,就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内容翻译就必不可少。但是翻译的入门要求很高,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总部位于葡萄牙的人工智能翻译公司Unbabel依托机器学习技术,采用“机器翻译+人工校正”的方式,有效地帮助翻译人员节省了翻译的时间,大大地缩减了翻译的成本,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图书等资源的全球同时发布也可以成为可能。

(3)助力有声书发展

2012年以来国外有声读物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近几年国外有声书产业的年增长率均在20%甚至以上,保持了高速增长。随着有声书市场的不断壮大,新技术也在不断地赋能,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力量让用户实现了有声书“想听就听”。亚马逊等公司开发的智能音箱也有效拓宽了有声书的应用场景,相信随着5G、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同智能终端在不同场景下的潜能被激活,“随时随地、想听就听”的智能化有声阅读正逐渐成为现实。

(4)建立数字图书档案

在计算技术发展之前,先辈们以书籍的形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建立数字图书档案可以让其更好地留存以及传播出去。文字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图书档案的建立变得更加快速便捷,如位于梵蒂冈的梵蒂冈机密档案馆是全球最大的拉丁文献库,但这些拉丁档案很难利用,手抄拉丁文字母之间通常连笔,导致传统文字识别技术无法识别。意大利科学家们就发起了一项名为In Codice Ratio的研究计划,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文字识别的基本单位从字母变为笔画。经过优化,该研究对于首批18000页的拉丁文献进行了识别。[102]

(5)语音内容转录

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作者还可以依靠语音识别技术来进行文本内容的输入,既简单又迅速,同时对一些音视频资料,也可以使用语音对内容进行转录,更好地助力作者进行内容写作,提高效率,节约内容创作的时间。

(6)AR/VR等新型出版物出现

AR/VR等技术的发展给出版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涌现了很多实验性的出版物,目前,VR/AR技术主要应用于教育出版业,例如很多物理、生物、化学的教材开始使用VR/AR等技术助力实验呈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3.为版权保护提供支撑

版权是出版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如何更好地对版权进行保护一直都是出版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但是就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是无法很好地对版权进行监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文本检测成了可能,一方面它可以在没有人工输入的情况下检测雷同的段落,在出版前引起作者的注意;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对其他平台上的内容进行监测,及时发现侵权问题。

4.优化资产选择——创建元数据

传统的图像、音视频分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找寻,同时还会存在一些图像、音视频数据难以分辨和分类,直接丢弃又显得十分可惜。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发展给图像、音视频分类提供了更优途径,通过识别画面中的关键元素如人脸、地标等为内容创建标签元数据,有效地节省了出版公司搜索和简化图像、音视频档案分类的时间和成本。

5.为市场分析、预测与用户运营提供帮助

(1)读者分析

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对读者以及读者的搜索趋势进行分析。一方面,作者及编辑可以根据数据来调整书籍内容、封面以及长度,大大改变了之前传统出版的形式——传统的出版物版式设计一般采取经验式渐进设计,版式会比较常规,缺乏创新,如果随意更改,人力耗费较大,也会存在很大的风险。现在出版物的载体非常多样,很多时候出版商都会采用广铺网的思路,全面覆盖,无法根据不同目标群体进行不同载体的投放,也不太会根据不同的载体设计不同的版式。

另一方面,出版商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选择适配性的市场进行出版,并投放针对性的广告。谷歌在2018年9月就发布了一个帮助研究者查找在线数据的免费搜索引擎Dataset Search,该引擎有助于促进数据的开放利用和重复利用。StoryFit则使用AI来制作元数据,提取出最吸引读者的关键元素,以增加可发现性、参与度和销量。事实证明,提供元数据能增强可发现性,准确的元数据可进一步提高新内容和现有内容的可发现性并增加销售

此外,出版商和作者还可以通过亚马逊等图书网站抓取数据,了解对其书籍感兴趣的读者的主要人口统计数据,调整图书印刷量等,优化库存量。例如,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与丸善CHI控股株式会社共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建立完善的书籍分销体系,将书籍流通中心、书店库存、出版社仓库的数据进行关联,根据客户需求实施弹性产制及印刷,提高书籍在生产、流通和销售中的速度,减少仓库存货和退货率、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交货时间,便于企业能够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应对市场风险。[103]

(2)智能推荐

第一,基于算法技术,网站可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甚至是给细分用户提供定制的内容,从而获取更高的参与度与投资回报率。2018年4月,学术出版商Taylor & Francis就联手丹麦的AI技术公司UNSILO,开发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学术论文的文本中提取主题和观点,根据在线用户阅读的内容向其提供相关内容推荐,让他们更容易发现新的研究成果。[104]

第二,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为客户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聊天机器人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为其答疑解惑,最终为客户推荐最佳书籍,而用户与聊天机器人的聊天内容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出版商把握客户的潜在需求。企鹅兰登书屋也于2018年3月发布了一款名为Book Recs的聊天机器人。Book Recs主要供用户在Facebook上面使用,它可以给你推送一些你可能会感兴趣的书籍,你可以浏览书籍的概况,还可以与朋友分享。除了虚拟的聊天机器人,有些书店还引入了实体机器人,通过捕捉顾客的面部表情等特征来向用户推荐书籍,还可以将顾客引导到相应的书籍位置。Book1st书店的新宿分店中的日本AI店员“米姆”,就曾在店内举办的阿嘉莎·克莉丝蒂书展活动中做过以上工作,给用户带来了很新奇的体验。[105]

第三,优化智能搜索方式,通过语义理解而不只是关键词为用户提供更精确的书籍推荐。这项功能主要来自谷歌2018年4月13日上线的“Talk to Books”搜索引擎,你陈述一件事或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工具就会在书中找出能回答你的句子,这种方法不依赖关键词匹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在和书“交谈”,得到的回答可以帮助你确定自己是否有兴趣阅读它们。

6.可能给出版业带来的新问题

(1)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和侵权问题

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有一方面是人工智能自己进行内容创作,人工智能进行创作时,会运用机器学习,在阅读了大量的文本后进行分析、整理、消化,再根据特定的要求进行内容创作,那么,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是否享有著作权?目前法律上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学术界也没有达成共识,法律的滞后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另外,人工智能在阅读海量数据时,难免会阅读别人已经发表的且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并不太可能一一地向作者索取版权,这是不是会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问题呢?例如之前索尼公司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一首歌曲,歌曲中借鉴了大量音乐的旋律,这是不是抄袭的行为呢?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值得关注的。

(2)用户数据的隐私问题

在对全球的读者进行分析时,不可避免地收集用户数据,此前Facebook就陷入了数据门事件,目前用户对隐私还是非常敏感,如何把握好用户数据使用的度,是平台和出版商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出版业解决很多问题,可以让出版流程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可以让营销销售更加精确,也可以为选题提供一定的助力。但是,出版业的核心不会改变,简而言之就是内容为王。人工智能更多的是量产,它无法解决质量的问题。内容也是未来创作者需要深耕的领域,将来重复性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精品内容创作将是人类的唯一出路。

【注释】

[1]引自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2017-06-22)[2020-03-26],https://36kr.com/p/1721642434561。

[2]引自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2017-06-22)[2020-03-26],https://36kr.com/p/1721642434561。

[3]余婷、陈实:《美国传媒业资本运作的价值逻辑及启示》,《中国报业》2014年第13期。

[4]腾讯传媒:《看与被看的围城:媒体与“双寡头”冲突升级,打响平台攻防战》,(2019-04-17)[2020-03-26],https://36kr.com/p/5195609。

[5]引自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2017-06-22)[2020-03-26],https://36kr.com/p/1721642434561。

[6]Nic Newman,David AL Levy,and Rasmus Kleis Nielsen,“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5:Tracking the future of news”,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15.

[7]王芯蕊:《国外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与转型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7期。

[8]参见郭洁:《算法分发机制下平台媒体对新闻业态重塑的反思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9]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6期。

[10]梁智勇、郑俊婷:《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与再造》,《中国记者》2016年第11期。

[11]万可:《美英新闻媒体人工智能应用实践及启示》,《中国传媒科技》2017年第7期。

[12]许向东:《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新模式:传感器新闻的理念、实践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0期。

[13]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46—47页。

[14]腾讯全媒派:《“传感器新闻”:连心跳都将成为新闻?》,(2015-08-21)[2020-03-26],https://news.qq.com/original/dujiabianyi/chuanganqixinwen.html。

[15]白龙:《新闻写作机器人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青年记者》2016年第5期。

[16]新浪科技:《“Perspective”一网络喷子的噩梦》,(2017-03-20)[2020-03-26],https://tech.sina.com.cn/roll/2017-03-20/doc-ifycnikkl242484.shtml。

[17]福布斯:《福布斯明年要把内容发区块链上了》,(2018-10-11)[2020-03-26],https://www.forbeschina.com/articles/38662。

[18]腾讯全媒派:《解密〈纽约时报〉新型数据分析系统》,(2016-08-04)[2020-03-26],https://news.qq.com/original/quanmeipai/niuyueshibaoshujvfenxi.html。

[19]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何慧媛:《国内外媒体应用人工智能的现状及影响》,《中国记者》2020年第2期。

[20]凤凰资讯:《2016美国数据新闻奖揭晓,深度报道再添范例》,(2017-01-31)[2020-03-26],http://news.ifeng.com/a/20170131/50639122_0.shtml。

[21]腾讯全媒派:《Quartz机器人:改变人与新闻的交互方式》,(2017-03-15)[2020-03-26],https://news.qq.com/original/dujiabianyi/quartz.html。

[22]王佳航:《数据与算法驱动下的欧美新闻生产变革》,《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2期。

[23]腾讯新闻:《聊天机器人已死?它在零售、金融和医药等五大领域卷土重来》,(2019-11-02)[2020-03-26],https://new.qq.com/omn/20191102/20191102A04QFV00.html。

[24]赵睿、喻国明:《“赛博格时代”的新闻模式:理论逻辑与行动路线图——基于对话机器人在传媒业应用的现状考察与未来分析》,《当代传播》2017年第2期。

[25]腾讯科技:《纽约时报发布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2015-11-06)[2020-03-26],https://tech.qq.com/a/20151106/017102.htm。

[26]田扶摇、吕宇翔:《VR影像叙事手法的特征及发展》,《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8期。

[27]殷乐:《智能技术与媒体进化:国外相关实践探索与思考》,《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2期。

[28]同上。

[29]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李卓:《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电信科学》2009年第12期。

[30]宋鹏、梁吉业:《主流价值导向:社会化推荐的关键维度》,《光明日报》2019年09月20日第11版。

[31]腾讯研究院:《AI在内容分发上的绊脚石》,(2017-07-24)[2020-03-26],https://www.huxiu.com/article/206454.html。

[32]童淑婷:《推荐算法的前世今生》,(2019-08-23)[2020-03-26],https://mp.weixin.qq.com/s/frUZJE6VVAhpfDWpjZumKQ。

[33]Jeffrey Gottfried and Elisa Shearer,“News use acros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2016,”Pew Research Center,2016.

[34]王佳航:《数据与算法驱动下的欧美新闻生产变革》,《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2期。

[35]新浪科技:《在救人这件事儿上,谷歌和Facebook用人工智能做了什么?》,(2017-03-07)[2020-03-26],https://tech.sina.com.cn/it/2017-03-08/doc-ifycaasy7860751.shtml。

[36]陈铭、徐丽芳:《Narrative Science:讲述隐藏在数据中的故事》,《出版参考》2018年第2期。

[37]新浪科技:《纽约时报全景揭露Facebook:危机全靠拖 里外都烂透》,(2018-11-15)[2020-03-26],https://tech.sina.com.cn/i/2018-11-15/doc-ihmutuec0370607.shtml。

[38]新浪科技:《调查:83%的消费者认为个性化广告存在道德错误》,(2019-02-11)[2020-03-26],https://tech.sina.com.cn/i/2019-02-11/doc-ihqfskcp4230815.shtml。

[39]Monica Anderson and Jingjing Jiang,“Teens,social media & technology 2018,”Pew Research Center 31,no.2018(2018):1673-1689.

[40]方师师:《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围绕“Facebook偏见门”事件的研究》,《新闻记者》2016年第9期。

[41]师文、陈昌凤:《驯化、人机传播与算法善用:2019年智能媒体研究》,《新闻界》2020年第1期。

[42]周政华、练紫嫣:《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11期。

[43]师文、陈昌凤:《驯化、人机传播与算法善用:2019年智能媒体研究》,《新闻界》2020年第1期。

[44]喻国明、曲慧:《“信息茧房”的误读与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论内容分发中社会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45]新浪科技:《一文看尽|2018谷歌I/O:AI踏上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2018-05-09)[2020-03-26],http://tech.sina.com.cn/i/2018-05-09/doc-ihaichqy6013630.shtml。

[46]在业界同人和用户的印象中属于比较草根和八卦气质的网络媒体,早期靠病毒式营销、清单体声名鹊起。BuzzFeed的报道历来都有浓浓的标题党风格,话题测评、奇闻轶事兼收,可信度未知,是许多年轻人的闲余时间的话题消遣。

[47]姬煜彤:《算法推荐的伦理评价及反思》,(2019-09-27)[2020-03-26],https://mp.weixin.qq.com/s/00IOUk0fU6eZt_akLzE5Q。

[48]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谷歌拟在欧洲投资1.5亿欧元扶持推广数字新闻》,《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年第22期。

[49]曹建峰、方龄曼:《欧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路径及启示》,《人工智能》2019年第4期。

[50]李红秀:《机器人写作:AI应用的技术反思》,《秘书》2018年第6期。

[51]Pieter-Jan Ombelet,Aleksandra Kuczerawy,and Peggy Valcke,“Employing robot journalists:Legal implications,consider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In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panion on World Wide Web,pp.731-736,2016.

[52]徐曼:《国外机器人新闻写手的发展与思考》,《中国报业》2015年第23期。

[53]陈铭、徐丽芳:《Narrative Science:讲述隐藏在数据中的故事》,《出版参考》2018年第2期。

[54]David Caswell,and Konstantin Dörr,“Automated Journalism 2.0:Event-driven narratives:From simple descriptions to real stories,”Journalism practice 12,no.4(2018):477-496.

[55]Al Johri,E.H.Han,and Dhrumil Mehta,“Domain Specific Newsbots,”In Computational Journalism Conference,September,2016.

[56]腾讯全媒派:《1年时间,机器人如何席卷英美编辑室》,(2015-08-19)[2020-03-26],https://news.qq.com/original/dujiabianyi/jiqirenbianji.html。

[57]腾讯全媒派:《新闻编辑室迎来聊天机器人时代》,(2016-09-06)[2020-03-26],https://news.qq.com/original/dujiabianyi/chatbotnewsroom.html。

[58]金兼斌:《机器新闻写作: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9期。

[59]史安斌、叶倩:《智媒传播新十年的新闻业变局:动向与展望》,《青年记者》2020年第10期。

[60]腾讯科技:《纽约时报:机器人记者正在迅速崛起》,(2019-02-07)[2020-03-26],https://tech.qq.com/a/20190207/003949.htm。

[61]郑越、杨帆:《记者和算法谁更值得信任:“机器人新闻”可信度的影响因素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62]刘茜:《人工智能机器写作用户态度实验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3期。

[63]邓建国:《机器人新闻:原理、风险和影响》,《新闻记者》2016年第9期。

[64]史安斌、龙亦凡:《新闻机器人溯源、现状与前景》,《青年记者》2016年第22期。

[65]叶珂、吴子艺:《新闻自动化的兴起及其对全球新闻业的影响——机器新闻写作的收益、风险和现实研究》,《传媒评论》2020年第1期。

[66]王凯迪、周德书:《机器人写作背景下职业记者存在价值探析》,《今传媒》2019年第3期。

[67]张俊发:《人工智能新闻的著作权保护》,《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68]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69]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机器人也能写新闻了!媒体记者会被取代吗?》,(2015-05-18)[2020-03-26],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918/c212785-27605218.html。

[70]喻国明、刘瑞一、武丛伟:《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试论机器新闻写作对于新闻生产模式的再造效应》,《新闻知识》2017年第2期。

[71]德外5号:《替代还是赋能?全球大型媒体AI应用案例大盘点》,(2016-09-06)[2020-03-26],https://new.qq.com/omn/20190524/20190524A0P4GI.html。

[72]叶珂、吴子艺:《新闻自动化的兴起及其对全球新闻业的影响——机器新闻写作的收益、风险和现实研究》,《传媒评论》2020年第1期。

[73]笛手:《用AI来辅助制作节目 英国BBC开始使用自家AI》,(2018-08-27)[2020-03-26],https://my.oschina.net/u/3701768/blog/1934707。

[74]NHK,“Automatic Video Summarization System”,[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8/tenji/2_e.html.

[75]NHK,“Program Production System on the Cloud”,[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9/tenji/11_e.html.

[76]NHK,“A Real-Time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Program Production”,[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8/tenji/1_e.html.

[77]NHK,“Text Big Data Analysis”,[202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8/tenji/4_e.html.

[78]J.Goto,H.Makino,Y.Takei,T.Miyazaki,H.Sumiyoshi,“Automatic Manuscript Generation for News Production,”ITE Winter Convention,13B-7,2017(in Japanese).

[79]NHK,“Automatic Captioning for Live Broadcasting”,[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9/tenji/16_e.html.

[80]王砚峰:《AI合成主播基于“搜狗分身”技术》,(2018-11-08)[2020-03-26],http://news.sina.com.cn/c/2018-11-08/doc-ihmutuea8061120.shtml。

[81]腾讯科技:《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在新华社上岗》,(2018-11-07)[2020-03-26],https://tech.qq.com/a/20181107/013284.htm。

[82]NHK,“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Announcer”,[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9/tenji/17_e.html.

[83]NHK,“Automated Sports Commentaries and Audio Descriptions”,[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8/tenji/5_e.html.

[84]NHK,“Japanese-English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for News Articles”,[202-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9/tenji/18_e.html.

[85]NHK,“Sign Language Synthesis Systems for Sports Information”,[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8/tenji/6_e.html.

[86]NHK,“Colorize Black-and-White Photo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9/tenji/t4_e.html.

[87]NHK,“Scene Analysis for Sports Content Production”,[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9/tenji/20_e.html.

[88]NHK,“TV Viewing Style using AR Technology”,[2020-03-26],https://www.nhk.or.jp/strl/open2019/tenji/e3_e.html.

[89]Strategy Analytics:《2018年Q4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3850万台增长95%》,(2019-02-20)[2020-04-09],http://www.199it.com/archives/834646.html。

[90]腾讯媒体研究院:《语音新闻的发展与终局:智能音箱带给新闻业的挑战与机遇》,(2019-08-09)[2020-04-09],https://xw.qq.com/cmsid/20190411A0K5NO/20190411AOK5NO00。

[91]腾讯媒体研究院:《声音的未来,新闻的启迪:路透智能语音消费报告发布》,(2018-12-16)[2020-04-09],https://xw.qq.com/cmsid/20181214A1KIVN00。

[92]全媒派:《路透智能语音消费报告|听新闻当下并不流行,未来也是个难挖的富矿》,(2018-12-11)[2020-04-09],https://36kr.com/p/1723048493057。

[93]全媒派:《从语音到视觉:一场屡败屡战的媒体终端革命史》,(2018-12-20)[2020-04-09],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7372.html。

[94]全媒派:《顶级媒体音频尝试:声音的生意“围城”,如何布局才能破茧》,(2018-09-26)[2020-04-09],https://36kr.com/p/1722857209857。

[95]范军、王卉莲等:《一篇报告尽览国际出版业10年风云变幻|不得不看》,(2018-08-14)[2020-04-09],https://mp.weixin.qq.com/s/JZo9WYxeNZekJ2KWozkvLQ。

[96]国际出版周报:《全球出版业报告|美国出版市场:电子书稳步发展 有声书增长迅速》,(2019-09-03)[2020-04-09],https://mp.weixin.qq.com/s/EliA1zYD2Od8-2hD2uJR0g。

[97]国际出版周报:《全球出版业报告|欧洲出版市场:喜忧参半 版权输出可圈可点》,(2019-09-05)[2020-04-09],https://mp.weixin.qq.com/s/TllWBTumMylpDbEEmhjJ5A。

[98]国际出版周报:《全球出版业报告|英国出版市场:销售四年首降 有声书或成“解药”》,(2019-09-04)[2020-04-09],https://mp.weixin.qq.com/s/fDjfXwsYXrQ12RTpNKIGcg。

[99]国际出版周报:《全球出版业报告|“一带一路”出版市场:传统出版势头良好 数字出版更受欢迎》,(2019-09-06)[2020-04-09],https://mp.weixin.qq.com/s/9OltWOsKBXH856ZsOd8Zuw。

[100]王鹤远:《人工智能时代出版行业变革初探》,《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期。

[101]点刷Mpos网络部:《盘点AI写作历史:AI取代人类文字工作还有多远?》,(2019-04-18)[2020-04-09],https://www.dianshuampos.com/a/hydt/4583.html。

[102]好奇心日报:《全球最大的拉丁文献库,正在等待人工智能来破解》,(2018-05-06)[2020-04-09],http://www.qdaily.com/cooperation/articles/mip/52850.html。

[103]Print&Promotion:『大日本印刷が書籍の流通を改革出版社から書店へ本の直送も可能に!』,(2018-02-01)[2020-04-09],https://p-prom.com/product/?p=24691。

[104]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商运用AI技术 丰富用户体验 提升出版效能》,(2018-09-12)[2020-04-09],http://www.cssn.cn/ts/ts_wxsh/201809/t20180912_4559379_2.shtml?COLLCC=800109929&。

[105]杨扬、张学骞:《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日本出版业的创新实践》,《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