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推动生活品质有效提升
1.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关键技术与国外仍有差距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国产工业机器人结构持续调整,逐渐走向成熟,国产工业机器人占比在3C电子制造、汽车制造、金属加工三大领域均有所提升;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国内服务机器人发展增速高于全球增速;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国外存有差距,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应鼓励技术积累,政策向技术创新倾斜。[38]
2.自主研发与投资并购双轮驱动,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并跑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具有良好势头,传统的机器人用户企业纷纷通过自主研发、投资并购等手段介入机器人行业,并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能服务机器人,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如大疆、科沃斯等企业已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当下,突破机器人关键技术仍是我国工业机器人研发的首要目标,通过政产学研用的通力配合,初步达到了控制器的国产化。其中,服务机器人智能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已经和国际第一梯队实现并跑。特种机器人主要依靠国家扶持,研究实力基本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9]
3.我国机器人产业处于大变革时期,工业机器人销量连创新高
当下,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颠覆与变革常在,产品迭代、技术突破、跨界融合的速度不断提升,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加速升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再创新高,达到38.4万台,但增速明显趋缓,从前几年的两位数增长降至个位数。[40]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19年机器人市场数据》,在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工业机器人连续七年蝉联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2019年,国内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达588.7亿元,增长率为9.8%,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91.9亿元,2020—2022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9.0%。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仍保持强劲;服务机器人受到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教育需求旺盛的推动作用,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41]
4.国内机器人产业遍及地区广,但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结合机器人产业实地发展基础及特色,中国电子学会将全国划分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和西部共六个区域。其中,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基础相对最为雄厚,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机器人逐步发展壮大,东北地区虽具有一定机器人产业先发优势,但近年来产业整体表现较为有限,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已表现出相当的后发潜力。[42]
具体来看,长三角地区依赖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形成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具有突出的综合实力;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小规模系统集成企业形成集聚;京津冀地区借助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了业态融合与技术研发高地;东北地区通过强化产业头部效应与政策引导,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中部地区把握住了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机遇,对区域特色机器人产业链条加快布局;西部地区则借助产业的后发优势,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发力,逐步对机器人全产业链进行打造。[43]
根据赛迪顾问分析,2019年,华东、中南、华北地区是国内机器人发展较好的区域市场,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1.8%、26.9%和15.8%。随着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与渗透,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机器人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未来三年,区域市场结构的总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到2022年,华东、中南、华北仍然占据最大比重,这些区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高价值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市场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44]
5.智能机器人实现生活品质有效提升
智能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生活体验感及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在餐饮方面,2018年7月,国内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在其盒马超市内开设了名为“Robot.HE”的海鲜餐厅,顾客用餐时只需要打开盒马应用,就可实现线上选座、线上点餐、实时监控菜品制作等功能。2018年11月,中国在线零售商京东商城在天津开设了第一家无人餐厅“X未来餐厅”。该无人餐厅使用智能机器人,由中央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可接受订单、提供茶点和送餐等服务,京东还计划到2020年再开1000家餐厅。此外,知名火锅连锁店海底捞北京分店专门为冷藏室配备了运输机器人和机器人手臂,实现了无人化操作。
智能家居上,根据苏宁易购数据显示,2019年,扫地机器人占智能家电销售总额的34%,销量比2018年增长17%。面对琐碎的家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借助智能家电来解放双手,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