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智能化对新闻生产机制的影响
1.智能化技术将不断丰富新闻的信息来源
在现存的新闻体裁中,报道的基础多是基于视觉感官,即“所见即所闻”,对于肉眼无法感知或察觉的事务,新闻常常选择性无视。而智能技术是人类的延伸,在人体基础感官之上,智能技术附加了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获取与处理能力,突破了人类进入恶劣环境、危机环境的能力,增强了人人交流、人机交流的协作能力。一方面,智能设备可以代替人类进入到战争、地震、雪灾等恶劣环境当中,在人类意识的操控下获取信息,以延伸人类的视觉边界;另一方面,智能技术能够将压力、温度、水质、空气质量、机体健康水平等肉眼难以捕获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弥补了因视觉监控缺场而造成的新闻要素流失,如交通新闻中分析事故原因、科技新闻中分析实验结果等。
2.智能化技术将不断加强对未知事件的预测
智能预测性新闻是指计算机程序在分析现有信息流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其结果进行准确的预测,并提供相应的新闻报道。智能化技术能够基于历史性的数据进行观测,并依据数据的相关性厘清事件的演化趋势,对未来的关键节点进行准确估量。该功能目前已经应用到预测体育比赛结果、物价涨跌、股票行情等新闻中,而随着未来结构化数据的不断集成、物联网的日益泛化以及数据处理设备的功能逐步完善,预测新闻将成为兼具告知性与工具性的新闻体裁。
3.智能化技术将持续提高新闻时效性
当前,机器人写作已经在财经、体育、灾难等程式化报道当中广泛应用,其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的成文速度让传统记者望尘莫及。在力拼时效的移动物联网时代,成熟的机器人写作技术无疑是内容生产商的有力竞争武器,如AutoInsight、快笔小新、Xiaomingbot等机器人写作产品已经在传媒实践中得到试炼。AI未来的探索方向是强化学习增强创造力,无监督学习强化归纳总结的能力,迁移学习强化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未来,智能化的新闻生产将不断提高其生产速度,扩大其时效优势,同时,机器人写作将增强其内容关联能力,如快速跟进某事件的最新动态,自动检索、对比有关某事件的信息并厘清事实,整理与某事件类似的事件,比较异同、总结规律并提出意见,等等。总之,未来新闻生产的时效性是在横向延伸和质量保证前提下的时效性,也是智能机器目前向人类学习的内容之一。
4.智能化技术将具备个性化新闻生产能力
移动技术的赋权不断为用户创造了发声渠道,同时也制造了信息泛滥的恶果,内容生产领域目前已一片蓝海,用户的内容需求也日渐挑剔,除了满足个人兴趣外,有效信息的高效传达也成为切中用户的关键。原子式的大众整体已被击散,小众化的内容群体也一再细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的内容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而目前的个性化只是内容分发的个性化,是一种间接个性化,智能技术尚不具备为每一位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新闻产品的能力。结合当前情况来看,实现个性化的新闻生产需要分三步走:一是完善数据库建设,生成更为精确的用户画像;二是将个性化的新闻生产以增值服务的形式向少数付费用户推广,奉上优质的体验效果,赢得用户口碑;三是提高运算能力,将个性化的新闻生产作为基础技术在大众市场中普及,为每个用户提供检索成本最低而需求最为契合的新闻内容。
5.智能化技术将更能洞悉用户的信息消费场景
环境系统包括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两个部分。未来,在现实环境中,智能化技术将利用用户场景提供更多的精准化服务,虚拟环境中,智能化技术则能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智能硬件设备为用户营造了智能化生活场景,用户与空间环境、设备环境的实时交互增多,信息接收从单一渠道拓展为多极渠道,信息消费更具伴随性,也将更加自如。
当前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是根据用户的空间情境、生活习惯、社交氛围构成个性化场景,而对个性化场景的定位与利用能力,正是未来移动媒体竞争的方向。因此,未来智能化新闻生产需要更多地考虑信息消费场景的因素。这一方面指的是“将用户身处的场景和正在从事的行为以数据的形式反馈至新闻生产方”,使其以此为依据选择性地生产更为契合用户需求的新闻产品。例如,当用户正在运动时,生产方可以生产音频新闻,以此替代不便浏览的图文新闻。另一方面,这也是指“新闻内容要更多地与用户所使用的设备相衔接”。例如,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就是很好的呈现载体,未来新闻生产将会生产出更加精进的多媒体产品,使新闻能够通过任何智能终端,以最优的方式到达用户。[21]
6.智能化技术将不断深化人人、人机的相互协作
智能化技术与传媒人之间并不是相互绞杀的,而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随着传媒业智能化趋势渐强,智能设备辅助新闻报道的方面逐步增多,从数据采集、处理到新闻撰写、分发,智能设备既可以渗入到人类无法涉入的数据世界,也可以成为人类新闻生产的优质助手。在未来,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记者、编辑将共同创造新闻,传媒人应当修正“靠腿打天下”的闭塞新闻观念,更需要摒弃“技术危机职业”的狭隘思想,而应主动增强自身的技术技能,在技术迭代发展的背景中快速转型,加快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步伐。另外,“在智能化技术的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新闻采集的权力将进一步下放,新闻来源将从记者、公众、技术的三者分立向三者协作发展,全民技术化的新闻视角将成为主流”[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