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问题与趋势
1.技术研发有所欠缺,存在泡沫化风险
国内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消费市场和服务机器人第一大潜在市场,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智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等因素,仍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正处于奋力追赶的落后阶段。客观来说,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仍存在着以下“短板”和“瓶颈”[46]。
首先,基础技术能力与研发设计经验欠缺。相较于国外先进水平,我国在设计开发的理念和工具较为落后,对仿真分析的应用不够深入;工艺水平上易受到员工素质和管控能力影响,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在产品可靠性上因为经验不足、重视不够等因素,更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产品口碑和好评度往往落败于国外产品。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现有产品还不能使用户的智能化需求得到满足,柔顺控制、人机交互、智能感知、功能仿生等关键技术很大程度上制约服务机器人发展。其次,产业竞争能力相对不足。整体来看,我国在机器人产业领域中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太少;二是国内龙头企业与国际龙头企业的体量差距太大;三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相对不足。最后,需要警惕泡沫化风险。尽管当前智能机器人的发展适逢其时,但是仍然需要清楚地看到,地方产业的过度规划和企业的低水平建设带来的产能过剩和虚假繁荣,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出现泡沫化风险。
2.应用领域更为广阔,“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
(1)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特征趋势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特征存在着以下趋势:一是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后发优势日渐显著;二是国产自主品牌的关键零部件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三是加快培养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四是国内外机器人合作方式向多领域全面拓展;五是部分发展较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亟须升级和完善;六是中小机器人企业依托业务创新构筑产业新生态;七是市场与技术共同驱动智能机器人向新兴领域发展。[47]
(2)“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日趋高端化竞争,传统产业依托自动化、现代化装备进行转型升级成为大势所趋,“机器换人”成为全国范围内经济持续增长和制造产业优化升级的大方向。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发布公告称,将加快推进亿元以上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杭州市富阳区则自2018年起开始深入推进“机器换人”推广应用工作,包括该区杭州智帛科技有限公司年产服装(饰)100万件项目在内的80个项目全部都被列入2018年第一批杭州市“机器换人”重点项目。[48]
(3)机器人将向微型化、柔性化、轻型化方向发展
如今,随着人们对智能化要求的提升,各国都将机器人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加大人才、资金投入,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得到了快速提升。未来,机器人将在柔性、情感识别、人机交互、生肌电控制、液态金属控制等技术的基础上迅猛发展。伴随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对机器人灵活度、体积、重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术的升级、工艺的创新以及新材料的使用加持下,机器人将会逐渐向微型化、柔性化、轻型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中央及地方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规划,在项目支持、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我国机器人产业将持续快速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3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60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156亿美元,服务机器人81亿美元,特种机器人23亿美元。[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