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新闻报道领域应用越发普遍

(三)无人机在新闻报道领域应用越发普遍

1.无人机新闻发展历程

2011年,世界上第一家专门研究无人机新闻的实验室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成立,“无人机新闻学”课程也随之开设。2012年,密苏里新闻学院紧随其后,依托“信息技术项目”与该校KBIA公共广播电台合作,密苏里大学工程学院申办了“无人机新闻项目”,增加无人机新闻学课程设置,基于此项目进行无人机新闻学的研究与教学。2013年3月,KBIA播出该项目的第一条无人机新闻,采摄的是密苏里中部地区的大群白天鹅,其后制作的美国火山、雪鹅迁移、中西部干旱等电视新闻报道又大获成功。同年7月,密苏里大学无人机新闻项目和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无人机新闻实验室先后收到了美国无人机管制单位——联邦航空管理局的一纸禁令,在获得授权之前暂停所有室外无人机飞行活动。直到2014年9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才在无人机进入商业领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正式给予六家影视传播公司使用无人机的权利,自此无人机新闻正式进入美国商业领域。2015年初,使用无人机采摄新闻的媒体单位增加到十余家,如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自此,无人机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并受到各位新闻媒体单位的青睐。

在我国,无人机新闻的发展紧随世界潮流。2012年9月,《重庆晨报》成立航拍工作室。2013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购买了两架无人机,并由专业人员带队组成航拍中心,主要进行低空拍摄。2015年6月15日,新华社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人机编队,其角度新颖、多样地形的拍摄给新闻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着无人机采摄新闻正式进入我国新闻报道领域。同年6月,搜狐网和搜狐新闻端同时上线搜狐新闻无人机频道,标志着我国的无人机频道正式登上主流门户网站。此后,《深圳晚报》等几家新闻媒体也陆续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采集。2016年,人民网与美国高通公司、零度智控公司联合发布无人机报道计划,共同合作创办无人机新闻报道队伍,发挥无人机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的“飞行优势”。自此,无人机在我国新闻报道领域占有重要地位。[62]近几年来,无人机在新闻报道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常见,例如在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中,《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都借助无人机进行“鸟瞰”视角的航拍,第一时间向外界传递信息,使外界从无人机拍摄的视频与画面中了解到灾区的信息;2018年11月,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调用航拍直升机进行空中直播,航拍上海外滩、浦东大桥、陆家嘴、卢浦大桥,上海城市风貌被全景展示出来,给观众带来了超乎寻常的视听体验。2019年10月,为精彩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的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装备了两架搭载4K航拍设备的直升机在国庆期间航拍阅兵及国庆活动,让观众体验到空中阅兵的新奇视角等。

2.无人机新闻报道优势显著,但仍存问题

借助无人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画面传输及时等特征,无人机可以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尤其是在地震、洪灾等一些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的灾难性事件中,时效性优势尤为明显。此外,在新闻报道中无人机可以突破环境的限制,近距离地对新闻现场进行拍摄,不受复杂的外界环境影响。同时无人机不同于以往的拍摄角度和呈现方式,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

但由于技术的相对不够成熟以及不当操作等原因,无人机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电池续航、感知避让能力不足等造成的操作失灵和安全事故;不当利用无人机拍摄而陷入侵犯隐私、泄露机密等争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