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VR产业发展,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一)推进VR产业发展,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从2011年至今,人工智能技术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创新研发,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打破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鸿沟,不断尝试与完善使其实现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并逐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助力产业及社会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中不断得到应用,其所具备的高效、便捷、智能等优势有目共睹,对公众、社会等都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与影响,由此逐步受到了愈发高度的关注,政府也相应地先后出台了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与目标等相关政策,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2018年12月27日,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链条基本健全,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的应用得到深化,建设若干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取得显著突破,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成效显著的典型示范应用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创建一批特色突出的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基地,初步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应用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球前列,掌握虚拟现实关键核心专利和标准,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虚拟现实骨干企业,应用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升,产业综合发展实力实现跃升,虚拟现实应用能力显著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36]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2019年9月5日,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3年,布局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创新一批切实有效的政策工具,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重点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探索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在各个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拓展应用场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2)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探索建立支持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框架和法规标准体系;(3)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新方法、新手段,组织开展长周期、跨学科的社会实验,持续积累数据和实践经验,为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提供支撑;(4)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条件支撑,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形成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人工智能研发基地和开放创新平台,推动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37]

人工智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探索,目前与各行各业的融合都处在不断加速的状态。2018年以来,传媒行业也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加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跟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等方面。诸如机器学习、语音和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自动化等技术,在媒体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应用与发展。这些技术领域的参与者主要有百度、腾讯、海康威视、清华大学、中科院等,他们将技术与产业进行融合,使其在教育、医疗、汽车、家居品等产业中均有较多的应用。在传媒领域,百度、腾讯等企业已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合作开展技术与媒体的融合,目前应用成果有人民日报牵手百度成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新华社全新升级AI主播等,科技巨头为媒体智能化提供技术保障,有效助力智能媒体发展。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存在过热和泡沫化风险,特别在基础研究、技术体系、应用生态、人才培养、法律规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维尔说:“2045年左右,人工智能将来到一个‘奇点’,跨越这个临界点,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慧,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和机器的关系。”就目前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可以用“高度重视,态势喜人,差距不小,前景看好”来概括。[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