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参与新闻内容把关的现状

(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参与新闻内容把关的现状

在传统的新闻审核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一直担任了主要的“编辑角色”,他们决定着报纸的“头版头条”、广播电视的“内容提要”、新闻网站的“首页”内容,对新闻信息做出排列和取舍。“一般来说,‘头版’与‘首页’中的事件往往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根据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和马里·霍尔姆伯·鲁格(Mar Holmboe Ruge)的调查结果,这些条件、价值或标准包括频率、阈值、不确定性、意义、一致性、不可预测性、连续性、组成、对精英国家的引用、对精英人士的引用、对人物的引用和对某些负面因素的引用。”[30]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报纸新闻还是网页新闻,这12个标准在信息的呈现中具有普适性。

算法时代把关主体的变化体现为新闻生产者由专业人员转向人工智能,新闻信息经由算法推荐,直接被推送到用户的移动端。在新的算法推送模式下,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正在被大大弱化甚至有时变得不复存在。算法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显然已经大大简化了这一过程,所谓的事实和数据甚至不需要通过任何大门,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直接呈现在内容分发平台上。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周围的一切信息将是由智能算法进行选择和过滤之后得到的结果,算法扮演着隐形“把关人”的角色。[31]

算法技术之前,编辑是传统媒体把关的重要手段,决定着新闻信息最终呈现的样态。新媒体环境下,算法正在蚕食传统媒体机构的许多核心功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算法程序一般有着四种把关机制。一是内容生产机制,如腾讯财经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搜狐的智能股市播报系统“智能报盘”、新华社的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二是内容分发机制,如今日头条、天天快报,通过智能计算用户的网上活动,绘制用户的兴趣图谱或画像,将各个端口的内容通过算法进行大众化或个性化推送。三是内容监测机制,如Facebook开发一套人工智能系统来监测Facebook Live和Messenger中的不良有害信息。四是内容核实机制,如今日头条、微信等平台通过算法进行假新闻、谣言的甄别。在新型的算法把关机制下,编辑到算法的改变让新闻信息的生产、推送和监测更为快捷精准,以“算法”为主导的把关机制也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与使用效果,所以这也是众多资讯平台都热衷于提供算法推荐和个性化服务的原因。[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