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在媒体行业的应用
1.内容生产的全流程优化
5G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协同应用,将彻底对媒体与娱乐行业产生颠覆式变革,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媒体的未来,不再仅仅是内容和传播,而是数据和服务,生产与传播高度融合。5G时代,人与物、物与物将组成一个连接矩阵,每个人、每个物都会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节点之间交互数据,形成一个大的数据网络。
“万物皆媒”的时代,新闻选题和信息采集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依赖于媒体人的经验,需要编辑确认,记者“跑新闻”取材。热点的获取在大数据的分析下变得易如反掌。智能化设备和传感器打破时空界限,并将人的感官延伸,能够迅速完成抓取新闻素材,信息精确筛选和审核,自动编辑成文等任务。彭兰认为,未来与新闻资讯生产相关的智能化信息采集应用将主要包括: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用户平台信息采集;基于社交机器人等技术的个性化信息采集;基于传感器的信息采集与加工和目标对象的智能识别与数据采集。在多样化采集的作用下,信息采集边界将有力扩张,对社会的多面描绘也在数据对人的量化中得以实现,丰富了我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的认知。[30]
在信息加工方面,“快、准、深”成了一个发展趋势。“快”是指新闻生产的速度加快。智能化写作的出现可以实现秒级稿件生成,将人们从劳动密集型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准”是指新闻数据的准确性大大提升。财经、体育等以数据为主要支撑的新闻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深”是指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文本生产前后背景、支撑证据、交互性能的深入挖掘,以期达到尽可能地提供新闻全面的信息。5G的大带宽使得信息的反馈也变得更加及时和迅速。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能从物理角度对受众的真实信息感受做出客观评估与收集,捕捉用户兴趣点,了解用户阅读习惯,实现“千人千面”的精确化生产。
2.构建新型传播方式
4G时代,互联网服务商们争夺入口,抢占流量。浏览器、搜索引擎以及应用商店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大入口。到了5G时代,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设计对4G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优化和体验升级,体现的是5G大带宽、大流量的技术特性和优势,衍生了超高清视频、3D、VR/AR等更加成熟的传播方式,带动了视觉传播的新一轮红利释放,并将推动视觉传播向生产生活领域的深度渗透。
5G时代,流量成了最不值得一提的功能。10倍增速的流量使得高速传播、即时传播成为可能,场景变成了5G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从4G时代的内容生产和发展趋势来看,音视频内容大规模发展,成为内容生产的主流。5G时代,视频流将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视频和直播将无处不在。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国内第一个上星的高清电视频道——CCTV 4K频道,突破了4K成像技术多年来的制作瓶颈。5G时代来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制作、上传新闻视频。专业化、高质量的视频形式将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首选。同时,未来新闻产品的呈现形式也将更加虚拟化、立体化。人们在阅读和使用新闻内容时,可以利用媒体创造出的虚拟传播场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享受视听体验。[31]
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为例,5G+4K+VR直播的全新尝试为海内外观众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架在行进花车和自行车上的4K镜头的内容实时回传给人带来现场代入感;4K分辨率/50帧/HDR/BT2020/10bits的高画质标准,以36Mbps的高码率进行全国的卫星直播有力呈现出阅兵式宏大场景的震撼效果;央视和咪咕在其新媒体产品中采用多视角画面传输,将观影视角选择权交给用户;同时,在本次阅兵式中,还配备部署了VR眼镜,场外观众可通过佩戴头显设备观看8K画质的视频,获得超真实的现场体验感。
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媒体使用来看,VR/AR新闻的应用场景也将逐渐普及,5G的网络带宽、数据计算等优势能充分满足VR/AR对更高清、更稳定影像的要求,消解4G时代VR/AR技术用户视觉体验效果不佳带来的虚假感。低时延的数据传输与VR/AR技术独具的沉浸感有机融合,将受众带回新闻现场,体验360度全景场景适配。这种“在场”能激发受众对真相的关注,培养受众对新闻现场的客观探索与考察。同时,VR/AR头戴设备和全息影像的设备制造费用正在逐渐降低,这将有效提升这类设备的易用性和普及性,服务于普通民众。
3.用户体验升级
5G环境下,受众信息接收将由传统智能手机时代向“运算和连接式设备”时代过渡。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例如智能家居和车联网等智能化物体将成为新的传播载体,构建用户接受信息的新传播网络。基于VR/AR/MR技术的新终端可以使媒体信息升维到“三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基于AR等技术形成的现实三维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叠加),人们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互动。[32]
万物上云的云端建设也优化了用户的终端体验。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与超低时延使得云端和本地基本处于实时同步状态,减小甚至消除了用户的数据下载压力。用户在线处理信息和数据的习惯逐渐生成,也会降低对设备的配置要求,不再盲目追求设备的更新换代。未来,手机的内存可能会越来越小,信息响应速度反而会越来越快,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体验。
智能家居、车联网等应用搭建了5G时代“物”与“物”智慧互联的新场景。在此互联系统中,物成为传播信源,进行主动的信息创造和传播。通过传感器的连接,智能家居系统既能根据主人的个性化指令来调整工作模式,也可以智能感知环境进行模式最优化调整;既能执行远程操控,也能进行人机的实时互动。车联网则是智慧交通的代表性应用。5G时代的车联网体系得益于往返时延的缩小,同样可以实现远程操控。与4G时代比起来,低时延、强连接的网络使得自动驾驶、编队形式更为灵敏与可靠,可实现车内、车际、车载互联网的信息互通。
感官互动的高效率、便捷性提升了用户的生活体验,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考物物连接背景下的虚实变化、隐私安全以及自我空间等问题。受众对环境的理解力存在个体差异,过于仿真的环境可能会导致部分受众出现认知偏差,难以回归现实生活。5G时代物物连接的网状结构让用户长时间暴露在物联网世界中,丧失自我空间和时间。云端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用户的数据下载压力,开放性的云端环境使得个人信息变得不可控,加大了信息泄露风险。
从新闻传播史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动了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的转型升级。[33]整体来说,当前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等各种前沿技术的优势有目共睹,也得到了业界和大众的认可。得益于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加速。但不得不说技术在逐渐强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叶龙在2019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便指出:智能媒体时代,媒体资源的智能分配仍然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制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传输资源等资源供给侧改革需求明显;在音视频节目内容虚拟化制作方面,场景的采集率与重复利用率低,内容的呈现状态与模式仍受人为限制,交互性低;在智能监管方面,涉黄、涉暴恐以及敏感事件高度依赖于人为监管,因此存在效率低、时效性差的问题;用户行为分析与个性化推荐方面,推荐系统基于以往收视习惯,未考虑当前的用户体验以及情感需求;等等。[34]智能技术不是万能的,它存在自身的边界,我们对其应该冷静客观地评价,多角度地思考和实施,既要拥抱技术,又要做好前期和后期的监测与把控。
【注释】
[1]引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全球人工智能战略与政策观察(2019)》,(2019-08-27)[2020-04-24],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826/8111041101002044.shtm。
[2]参见Daniel Castro,Michael McLaughlin and Eline Chivot,“Who Is Winning the AI Race:China,the EU or the United States?”,(2019-08-19)[2020-06-26],https://www.datainnovation.org/2019/08/who-is-winning-the-ai-race-china-the-eu-。
[3]新华网客户端:《〈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发布》,(2019-05-24)[2020-06-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413857327712463。
[4]引自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CICS):《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2020-05-30],https://wk.askci.com/details/3fdef265cccb4ddfb4b9150e8d9c8d66/。
[5]台冯莉:《文本识别技术在电视内容监管中的应用》,《广播电视信息》2018年第6期。
[6]沈浩、杨莹莹:《人工智能为媒体赋能》,《新闻战线》2019年第1期。
[7]人民日报:《人民网〈学习有声〉2019两会特别版》,(2019-03-15)[2020-06-26],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9npc/nl/2019/0315/c425476-30976811.html。
[8]首席数字官:《2022年北京冬奥会引入智能语音翻译技术》,(2019-09-18)[2020-06-26],https://mp.weixin.qq.com/s/kN_mRDeZbHNOdFsNj3zajw。
[9]王科、余万:《云计算背景下的新闻传媒行业信息安全实践》,《电脑迷》2018年第11期。
[10]李鹏飞:《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媒体融合路径探索》,《新闻战线》2017年第15期。
[11]36氪:《区块链+数字版权,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来了》,(2019-03-29)[2020-06-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338051103824394。
[12]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年中国各地物联网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2018-01-12)[2020-06-26],https://www.askci.com/news/finance/20180112/174941115929_2.shtml。
[13]程永红:《物联网生态系统建设及运营商策略》,《通信企业管理》2019年第6期。
[14]余伟婷:《〈2018—2019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发布》,《物联网技术》2019年第9期。
[15]曹三省、苏红杰:《物联网+媒体:当下与未来》,《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1期。
[16]彭兰:《5G时代“物”对传播的再塑造》,《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9期。
[17]曹三省、苏红杰:《物联网+媒体:当下与未来》,《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1期。
[18]商艳青:《媒体的未来在于“智能+”》,《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期。
[19]蒋慧钧:《新闻媒体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与技术应对》,载《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07-01,第352—357页。
[20]狼枪:《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国有望成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2018-02-16)[2022-03-10],https://www.163.com/dy/article/D9VKEOIN0511MHAN.html。
[21]创业家精选:《国际数据公司希捷:中国2025年产生数据量将超过美国》,(2019-02-17)[2022-03-10],https://www.sohu.com/a/295622096_100188883。
[22]环球网:《大数据成就更好的全媒体》,(2019-05-27)[2020-06-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657995388696149。
[23]张湘锋:《大数据时代传感器新闻的生产模式探析》,《传媒》2018年第21期。
[24]何建、苏小文、陈伟:《5G网络的运营商部署策略探讨》,《移动通信》2019年第9期。
[25]引自赛迪智库无线电管理研究所、通信产业报:《5G十大细分应用场景研究报告》,(2019-04-15)[2020-06-26],https://wenku.baidu.com/view/8eea405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9d.html。
[26]同上。
[27]引自华为技术有限公司:《5G时代十大应用场景白皮书》,(2019-09-11)[2020-03-10],https://www.huawei.com/cn/technology-insights/industry-insights/outlook/mobile-broadband/insights-reports/5g-unlocks-a-world-of-opportunities。
[28]通信信息报:《“5G+”时代将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2019-07-18)[2020-06-26],https://www.sohu.com/a/327627577_482239。
[29]C114通信网:《王志勤详述IMT-2020(5G)推进组最新工作进展》,(2019-07-17)[2020-06-26],http://www.c114.com.cn/wireless/2935/al093990.html。
[30]彭兰:《增强与克制:智媒时代的新生产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
[31]陈力丹、陈少娜、高璐:《从4G、5G到未来的光子计算机——传播科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12期。
[32]彭兰:《5G时代“物”对传播的再塑造》,《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9期。
[33]史安斌、叶倩:《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变革:理念与路径》,《青年记者》2019年第16期。
[34]新华网:《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叶龙:智能媒体发展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2019-05-13)[2020-04-09],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9-05/13/c_1380541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