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行业泡沫弱化,政策扶持不断增强
1.资本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加速落地成关键
据中商产业院数据,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金额迎来跨越式增长,一级市场人工智能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602起,总融资额达到1278亿元。投融资事件数量增长71%,投融资金额增长69.5%。[1]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共有201个项目获得投资,获投总金额为1117.19亿元,投资事件数同比增长6.91%,投资总金额同比增长114.84%。投融资集中在信息分发、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机器人、智能芯片等领域。北京集中了过半的企业和资金,最具吸引力,深圳、上海、杭州、广州为第二梯队。其中,96%的资金集中在北深上杭广地区,70.26%的资金集中在北京,10.90%的资金集中在上海,10.70%的资金集中在深圳。[2]
据《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报告,2018年突破1000家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参与布局人工智能领域,资本利好驱动人工智能发展。2014—2019年Q3中,国内人工智能行业总计共有2845起投融资事件发生,总计融资金额为3583.65亿人民币,行业泡沫弱化,资本逐步理性。2014—2019年Q3中,平均融资规模除了在2016年有所回落外,总体呈现跨越式走高之势,从2014年的平均融资额0.65亿人民币增长至2019年的2.27亿人民币,增长率达249.23%,资金流向头部项目的趋势明显。[3]
据创业邦创投库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2019年人工智能获231起融资,融资额277.44亿人民币。人工智能从概念炒作、算法竞争逐渐向落地应用的方向理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落地是取得资本关注与支持的核心关键。[4]IDC预计,到2023年,国内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美金,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46.6%。[5]
2.政策扶持不断增强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人工智能更在2017年到2019年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在世界大国纷纷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的时代下,中国政府对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视与决心。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国内已经有超过20个省份发布了30多个人工智能专项扶持政策,且国内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686亿元。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升级为“智能+”。2019年,包括上海、浙江、湖南、陕西等省市,深圳、厦门、济南、苏州、东莞等市纷纷发布方向性的“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规划”。北京则更为具体,出台与教育融合的行动规划。这意味着,政策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引不仅向下渗透,更开始聚焦于具体场景和产业的指导性规划。[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