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行业全面应用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行业全面应用

1.电视新闻

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的磨合,人工智能+电视从刚开始的渗透到如今的深化融合,不管是大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还是VR/AR新闻,这些都给当下的电视新闻行业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挑战和重新起航的机会。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新闻上的应用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一是新闻信息海量化。现在的电视媒体包含着海量的新闻资讯,不仅及时更新当下的新闻,也包含近几年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受众可以随时检索获取自身需要的新闻信息。二是新闻采编一体化。相较于之前传统电视新闻烦琐的制作流程,如今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不同网站平台实现新闻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快速上传新闻信息片段,加快实现新闻采编和传播的一体化。三是新闻传播形式和方式的多元化。智能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解放”传播者,新闻编辑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渠道或者新媒体平台对新闻及时编辑,然后分发至不同的子媒体平台,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文字、图像、视频、语音等都可以在“三微一端”中进行自由传播与分享。[1]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新闻各个环节的应用有三种主要类型。一是智能机器人在新闻生产环节的应用。2020年3月8日,重庆市南岸区南岸报社推出融媒体中心的AI虚拟主播栏目——南岸“战疫”速递,通过AI虚拟主播小晴播报南岸区妇联在疫情防控期间打造网络课堂的新闻。二是算法推荐在新闻分发环节的应用。电视媒体虽然通过“两微一端”发展融媒体,打破了单向传播的壁垒,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热点新闻信息置顶和针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推送,但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用户数据采集系统,内容与用户的匹配度差距较大,信息到达率偏低,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三是VR/AR技术推动沉浸式新闻发展。沉浸式新闻尽量还原新闻现场,使用户能以第一人称视角身临其境地进行全方位的新闻体验,提升了新闻的临场化,主要形式包括全景新闻纪录片、全景新闻现场报道等。

2.电视综艺节目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行业应用最广的区域当数电视综艺节目,这也是两者融合发展的最大板块。对于电视综艺节目,不管是节目形态、内容创新还是后期编排,人工智能技术都为其增添了很多创意和活力,也给电视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不仅创新了很多新型的综艺节目,也拯救很多老牌综艺节目于危难之中。可见,人工智能进军综艺节目,背后实际上是综艺市场,尤其是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场自救。

从节目的生产制作环节来讲,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电视综艺节目制作全环。[3]

首先是人工智能参与节目前期创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行多种分析,包括视觉分析人物、声音分析以及从每个场景的构成要素来分析。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作为节目制作的一个辅助功能,从而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

其次是人工智能辅助字幕生成。在传统电视台后期视频制作过程中,字幕的制作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字幕制作、上版已然成了可能。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进行素材的端点检测、语音理解,就可以将准备完成的非编素材进行视频转写请求,对视频进行分析处理,快速转换生成字幕文件,并能快速铺到故事版上,做到时码定位和对齐功能。[4]

再次是人工智能改进广告推送。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广告形式的一种重大变革,即“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人工智能技术能根据用户平时的内容和行为选择,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推送个性化的节目并进行广告投放。电视综艺节目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广告自动契合视频内容,实现广告投放效果和用户体验提升的双重效果。

最后是人工智能促进电视综艺节目内容创新。注入AI元素能够为电视节目的创意和策划开辟想象空间,从而提高节目收视率,实现电视媒介在节目内容创新方面的突破。如今愈来愈多的节目制作方制作节目时会结合虚拟动画,采用虚拟主持人或者虚拟网红人物。

3.纪录片

时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改变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给电视节目注入了新元素。2018年初,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是世界上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纪录片。人工智能借助语音识别技术成功模拟已逝“配音大师”李易的声音,完美地重现了原音的风采。[5]

近几年,纪录片的制作紧跟时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以人工智能为题材,从不同方面讲述人工智能的专题片。在国内,这两年也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纪录片。如关于人工智能围棋程序“绝艺”的纪录片《7%》、专题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以及《以AI的名义》等表现人工智能创业者内容的专题片。《创新中国》聚焦我国前沿科学突破和科技热点,利用智能语音技术,让已逝的配音艺术家李易的声音重现荧屏,节目播出后引发许多年轻网友的关注,更有观众因为听到熟悉的声音重现荧屏而感动不已。[6]

在纪录片中,人工智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与纪录片自身的特性分不开。首先,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就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并通过深度学习为人类提供更多优化的选择。在智能网格中,不仅存贮了大量纪录片数据,更有可能收集与纪录片相关的信息,同时还能对不同类型的纪录片进行分类整理,将播出数据、宣传文稿、观众反馈等纳入同一网格之中。而后,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为纪录片制作环节中的选题、策划提供参考选项,比如提供社会热点、观众偏好等,缩小纪录片选题范围,加速纪录片选题、策划的决策过程。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纪录片制作团队做拍摄环节的辅助设计,生成拍摄脚本,甚至可以做纪录片视频的粗剪,或者配乐的选取、体验等,从而大幅度提升纪录片制作的效率、效果。其次,纪实、纪事类纪录片中经常有一些人类摄像师无法拍到的画面,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制作团队进行拍摄工作。比如长时间水下深潜的海底景观拍摄、野生动物捕猎的追踪拍摄,或是一些危险环境下的战争纪实拍摄等,这些都能通过“智能助理”得以解决。比如通过语音实现远程控制功能,或者对拍摄机器人进行语音控制,从而使纪录片的拍摄更为简单、快捷。特别是在危险的环境下,“智能助理”可以辅助摄像师进行拍摄,以在保证摄像师人身安全的同时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素材。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实现纪录片“全球化”。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消除纪录片制作中语言不通的障碍。鉴于语音识别技术和翻译软件的发展,融合视觉、语音、自然语言产生的架构跨媒体的人工智能已经产生,如大疆眼镜、谷歌眼镜等跨媒体的智能设备可以让各国的制作人、导演、摄像实现无障碍交流,为打造“全球化”纪录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