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电视产业发展问题与趋势

(三)我国智能电视产业发展问题与趋势

1.开机广告、隐私泄漏问题显著

(1)开机广告问题

智能电视强行植入开机广告问题,使很多用户感到不满。江苏省消保委通过公开数据收集、消费者问卷调查、征集志愿者收集信息等方式,对包括创维、乐视、海信、三星、海尔、长虹、小米、LG、索尼、夏普十家知名智能电视品牌的开机广告情况专门进行了摸排。调研结果显示,除三星、LG、索尼三个品牌暂未发现含开机广告外,其余七个品牌(创维、乐视、海信、海尔、长虹、小米、夏普)均存在开机广告问题,且时长在15秒至30秒不等,大部分不可关闭。针对此问题,江苏省消保委依法约谈创维、乐视、海信、海尔、长虹、小米、夏普七家电视企业,明确提出四点整改要求,分别为:切实履行售前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提供广告一键关闭功能,保障消费者选择权;自主关闭开机广告,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正视消费者诉求。[31]

(2)用户隐私泄漏问题

不仅是手机有泄漏隐私的风险,智能电视也很有可能泄漏用户隐私。一部分智能电视,包括三星和LG的智能电视,流媒体设备Roku以及亚马逊的FireTV,即使是未在运作状态,也很有可能向奈飞等第三方公司提供地理位置和IP地址等数据。

除了开机广告和隐私泄漏问题,智能电视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视频闪退、弹窗推广、使用卡顿等问题,对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带来明显不良影响,亟待改善。

2.“5G+8K+AI”成未来发展趋势

(1)完善“5G+8K”生态,4K先行兼顾8K

2019年3月1日,工信部、广电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不仅顺应了消费升级趋势,还为国内电视产业链的技术升级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目前,国内正在加快发展5G通信,超高清视频是“5G+8K+AI”体系的重要部分。计划指出,按“4K先行、兼顾8K”的技术路线,到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过四万亿元,4K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最先受益的领域,将是超高清硬件。到2022年,CMOS图像传感器、专业视频处理芯片、编解码芯片、光学镜头等核心元器件将取得突破,8K前端核心设备形成产业化能力;4K电视全面普及,8K电视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5%。[32]

内容与应用,是另一个受益的领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有条件的地方电视台开办4K频道,部分省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和IPTV平台开展4K直播频道传输业务和点播业务,实现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超过1万小时/年;到2022年,实现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超过3万小时/年,开展北京冬奥会赛事节目8K制播试验;在医疗健康、文教娱乐、智能交通、安防监控、工业制造等领域实现超高清视频的规模化应用。[33]

(2)智能电视AI化、超高清化、服务化

智能电视的AI化主要表现为机器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人机交互的优化。机器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复杂信息的处理训练和对用户习惯的学习,智能电视越来越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当下,语音交互是智能电视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同时,手势识别、面部识别等技术逐渐完善,丰富优化着人机交互方式。

超高清化,是智能电视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若要朝超高清化方向发展,仅仅依靠智能电视的硬件革新远远不够,借助5G的支持,同时加强内容支持、优化产品价格才能撬动市场需求。

归根结底,智能电视的核心是内容服务,各项硬件设施的提升改进都是为这一核心服务。智能语音交互、超高清显示屏、家庭设备联动等技术升级使得智能电视成为家庭环境下传递服务的优质载体,未来智能电视所承载的内容服务将覆盖社交娱乐、学习教育、医疗健康等众多方面,为用户提供多样化选择。

(3)市场下沉潜力大,广告的商业形态优化空间大

智能电视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下沉潜力,智能电视的用户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比较高,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低于移动网民的分布,三线以下城市智能电视市场的拓展潜力大。在广告方面,对用户而言,各类广告均比较反感,但在新颖的创意中穿插广告接受度要好于传统的前贴广告。结合智能电视使用场景和观看者属性的新颖广告形态,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丰富智能电视的商业生态。[34]未来,广告商应着力于探索创新新型广告形态,顺应消费者喜好,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实现广告商业形态的不断优化。

(4)中老年群体是重要用户群,年轻用户是会员的购买主力

中老年群体作为智能电视的重要用户群,其观看需求与观看习惯不可忽视。目前,对中老年人来说,点播内容暂时无法满足其全部观看需求,操作的复杂性也对中老年人选择节目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未来,电视厂商应针对中老年人的交互习惯和使用场景,不断优化改进智能电视操作系统,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老年人群使用体验与满足感。

相对于中老年用户,年轻用户在功能体验方面更愿意尝鲜,在内容上更倾向于独播内容,在品牌上更倾向继续使用移动端的应用品牌,且为了免去广告、独播内容和蓝光杜比音效等特权会员购买比例高。不同会员特权对用户的吸引力也存在代际和地区差异,针对不同年龄和地区用户进行差异化的运营,是提升会员数量的必经之路。[35]在未来,智能电视厂商应根据细分人群及其观看特征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设计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