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模式单一,同质化问题严重
“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最早由Eli Pariser于2011年在一篇名为《当心网上“过滤气泡”》的演讲中提出,他认为用户在上网时所处的信息世界,是由网络过滤器过滤之后所产生的。[6]用户天然地追求个人兴趣,无视信息多样性,在上网的过程中窄化了自身信息获取的范围,形成“过滤气泡”。在个性化算法逐渐走向主流的过程中,新闻受众越来越处于这种单一的分发模式之中,他们接收到的同质化信息将会把他们禁锢在更为“牢固的茧房”之中,由此带来的圈层固化甚至群体极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特定个人和整个社会。
像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新型社交与传播平台,正在慢慢地取代传统媒体渠道,成为我们的“守门人”。为了应对社交网络上日益增长的信息量以及他们给普通用户带来的信息冗杂负担,这些看门人对于个性化功能的运用非常重视,即针对每个用户生成特定的“标签”,再根据这些标签用算法过滤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这些资讯平台利用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新闻信息,将不符合用户心理的内容过滤出去,“千人千面”的传播分发方式真正实现了尼戈洛庞蒂曾说的“the Daily me”(我的日报)。[7]
信息负载是如今数字化世界中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随着网络媒体环境日益渗透到私人公共生活当中,用户通过搜索、分享、购买等方式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海量数据轨迹,这些数据轨迹类似于独一无二的“用户画像”。Facebook或谷歌这样的信息分发传播平台利用用户的画像,通过算法程序设定来为用户定制信息。这种个性化算法的结果就是,每个用户在搜索引擎中的结构不同,在社交网络中有相同朋友的两个人根据他们过去与系统的交互可能会看到不同的信息推送。这可能会造成一种单一文化,用户被困在他们的“过滤气泡”或“回音室”当中,接收不到来自外部的多元化信息。随着知识、商业、政治和传播的网络化,这些信息分发中介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兴守门人,而这一角色曾经仅限于传统媒体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