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广播新闻进行深度改革

(二)国内广播新闻进行深度改革

2019年国内广播新闻继续深化改革,包括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和媒体融合等方面。在新闻内容生产上,开始出现更多兼顾深度和温度的广播新闻作品;在报道形式上,将可视化、碎片化和大模块等手段综合运用;在媒体融合上,广播新闻报道进行多次跨平台的深度联动。

1.内容生产: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把握舆论导向

首先,中央媒体在国内外重大报道中,利用平台优势,坚守主流传播阵地。

其次,省级媒体结合地方特色,在报道形式和效果上有所突破。2018年进博会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为进博会打造其专属频率——东广新闻台·进博FM(调频),以上海新闻广播、东广新闻广播、上海交通广播、第一财经广播以及新媒体矩阵等为主要宣传平台,进行全景式的深入报道。同时,上海广播旗下的融媒体产品“阿基米德FM”专门设置了一个网络电台“进博FM”,在这个电台中通过短视频和音频、直播互动等形式,对进博会现场进行融合深度报道。[12]

2.报道形式:大板块、碎片化、可视化

在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上海广播多平台联动,多资源调动,多媒体融合,推出抗击疫情特别报道,深入一线,进入基层,以“广播+融媒体”的接力形式,着力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的收听需求。

首先,聚焦大板块报道。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早新闻等重点时段聚焦疫情,以最快速度连线一线记者,配发晨间快评。版面信息量大、信源权威,报道、连线、直播、新媒体互动立体编排,及时回应热点,服务百姓需求。

其次,进行碎片化传播。上海话匣子FM抓取热点,对短视频二次加工,在抖音等平台发出主流媒体的强音。《把N95口罩留给医护人员》《元宵节前能够控制疫情是关键》《上海严禁口罩囤积居奇!》《第二军医大学150名人民解放军医护人员军用包机直飞武汉》等短视频点击量屡破百万。

最后,探索可视化广播。广播可视化并不是将广播节目变成视频节目,而是在创新节目形式的基础之上,提升用户体验,扩大广播传播效果,为传统广播带来立体化、多维度的传播空间。如今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在竞相发展“看得见的广播”来抢占市场。新华社推出的《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采用了模拟虚拟现实技术和模拟全息投影的视觉呈现效果,让人耳目一新,点击量上亿。

3.传播渠道:台网一体化融合发展

广播媒体要打破传播壁垒,解决传播失灵问题,最重要的是打通与新媒体的连接通道,实现跨平台联动。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占据了大部分的传播渠道,广播媒体如果想重新夺回市场,只有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联合,开辟二次传播渠道,才能最大化传播效果。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广播媒体都建立了“二微一端”的传播平台。

首先,要打造联动式广播样态。在疫情期间,东广新闻台·长三角之声也发挥资源优势,携手长三角各兄弟电台,累计发送来自长三角各地的报道百余篇。安徽、浙江以及南京、扬州、无锡、湖州、宁波、长兴等省、市县台积极响应,及时提供一手信息。

其次,在5G等技术的支持下,广播音频迎来繁荣发展期。在互联网和广播影视融合下产生的网络视听,不仅具有互联网的特质,还具有传媒、文艺等多重特征。其中,网络广播(音频)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听众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广播节目,提升了传播效果。2018年12月18日,为献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央广中国之声和经济之声上线了一期由央广广告制作的特别策划《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这些年,我们从广播里一起听过的广告》,浓缩了改革开放40周年广播广告的变化历程,这些具有时光印记的珍藏音频在新的互联网时代给听众别样的回味。

广播节目和网络音频产品实际上并不是绝对的竞争状态,而是可以互帮互助,实现共赢:一方面,广播媒体有着网络音频产品不具备并且短时间也很难达到的公信力、导向性、属地性等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音频不受时空限制,为留存性节目、跨区域节目提供了空间。因此,广播节目与互联网音频产品可以形成相对互补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