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在媒体行业的应用

(一)区块链在媒体行业的应用

1.媒体信源追溯

区块链技术在传媒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媒体信源认证、公民新闻审核、数字版权保护、付费内容订阅、传播效果统计、数字资产管理等。[10]溯源一直被认为是区块链行业最先落地的一批应用场景之一。区块链溯源能力来自其透明化的信息操作过程,媒体加入区块链中的记录被永久存储,区块链中的每一笔交易记录中均绑定了交易者信息,被完整记录和追溯,不可被摧毁或篡改。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一整套追踪新闻来源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媒体信源认证。在媒体信源可追溯的前提之下,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保障,各节点间的数据可以充分实现共享,实现数据解放,节省人工收集整理数据的成本。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区块链去中心化特征使公民审核新闻成为可能。当记者完成新闻生产,内容将自动进入节点验证,只有被链路中足够多的节点验证真实性后内容才能发布。日本Tech Bureau公司提供的私有区块链技术发展平台“猕讯”(Mijin)在将新闻加密的基础上,共享到多台个人计算机上,避免第三方机构对内容的篡改。这样的特性强化了新闻监督体制:一方面,有利于媒体追踪信息来源,实现内容信息上链确权化,也有利于网络空间的言论引导,减少不当言论的发声;另一方面,对媒体的内容生产过程也起到了监督作用,全方位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

2.用户隐私保护

针对个人信息泄露这个网络时代难以规避的重要问题,区块链的匿名性和非对称加密为用户信息保护和媒体信源保护提供了解决方案。在重大舆情事件中,区块链的应用可以保护新闻当事人与线人的隐私安全。在社交网络中,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加密,来保护网民的隐私和个人的数据主权,避免数据泄露。同时将个人数据安全存储在区块链上,将获取数据的权利交回到用户手中。任何机构和个人获取相关信息都需要向本人或授权人申请,才能获取私人密钥。这样的举措有利于减少网络暴力事件、人肉搜索事件的发生,肃清网络环境。

3.数字版权保护

国内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一直是行业的痛点和难点。中国版权协会数据显示,每年仅盗版视频的流通与泛滥就会给整个行业带来高达百亿元的用户付费损失。中国数字经济的强大生产力,更是让低投入、高产出的盗版侵权直奔利益而去,罔顾道德的底线。针对数字经济作品的版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传统的维权之路上,作者证明“我的作品是我的”需要多方公证和鉴定。因此在数字版权保护中,确权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厘清作品的版权归属,后续的新闻作品版权的精准追踪与新闻作品版权流转过程的记录才有意义。在2019年3月28日的中国版权服务年会DCI体系论坛上,版权中心联合国内多家头部互联网平台和核心机构发布了DCI标准联盟链体系。[11]这个标准联盟链能够把版权产业链各环节连接起来,实现版权价值的有效流动。

4.知识付费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行业逐渐发展起来,2018年,资本的涌入使得知识付费行业迎来黄金期。知识付费模式下,信息本身不受版权保护的问题使得该行业侵权渠道层出不穷。例如“知识众筹社群”和朋友圈转发得免费听课资格等行为,都是知识付费模式下的侵权行为。过去因为庞杂的传播网络、维权所需的高额成本等因素,知识生产者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正当维权机会。区块链技术就能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每个原创内容的生产者可以建立自己的数字版权“区块”,利用加密算法搭建起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的封闭结构,有效阻隔侵权者的内容窃取行为。区块链技术还可以根据分布式计算的结果获取相应收益。媒体各种形式的作品,还可作为数字资产获得融资回报。

5.“透明化”的媒体行业

2019年7月,人民网与微众银行共同推出了“人民版权”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新闻版权“联盟链”,推动数字版权确权、监测、侵权取证、诉讼的全流程线上化和自动化。因此在媒体行业中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新闻生产、传播、监管等方面的透明与真实,对解决当前媒体行业虚假新闻、平台垄断、信息确权以及用户付费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塑造媒体行业的价值认同,推动媒体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增强媒体公信力。

在大数据爆炸式发展的环境下,基于区块链建立重要元数据的安全存储中心。在智能媒体时代,通过多种技术合作,实现更好的媒体融合创新,建立区块链技术服务平台,利用其“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原有的中心化平台退居为技术服务供应商,从而实现免受制于各种技术机制和资本的影响,内容生产的价值在媒体行业内部流动。通过使受众参与到新闻产品的流程之中,构建和用户之间更具有信任度的连接系统,重新建立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机制。同时,由于其可追溯的功能,在信息泛滥和机器人自动生成的点击量等“流量作弊”负面因素中,区块链可以帮助媒体追踪看出其实质,从根本上治理虚假流量的行业乱象,治理虚假新闻、盗版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