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当地时间2019年8月18日,美国数据创新中心(Center for Data Innovation)发布的中、美、欧洲三大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在应用和数据板块处于全球绝对领先地位。[2]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从第二次人工智能浪潮中起步,在第三次浪潮中迎来了全面腾飞。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便聚焦到人工智能在经济增长和转型过程的推动作用之上,国家相继出台指导文件,引导和促进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健康发展,带动我国产业升级。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目标,正式将人工智能写入国家发展战略中。规划要求在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优质的政策扶持与强大的数据储备环境,使得近年来众多企业不断涌入人工智能领域。乌镇智库数据库数据显示,2015年起,人工智能领域融资金额不断上涨,2018年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3341家,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江浙沪、粤港澳等东部地区,融资规模达27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上半年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共获融资超过478亿元,同时,A轮及以上现有企业年度总融资额占比持续上涨,资源逐渐向头部企业倾斜。
2019年3月,我国发布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开始全方位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5月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及应用催生的智能经济,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智能芯片、人工智能软件、智能硬件、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大量涌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带动了制造、物流、金融、零售一大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形成溢出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同时智能企业加速发展,形成新型营销、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但共性技术平台、芯片处理器等基础层企业布局缺失,发展相对薄弱。
从人才培养体系和专利数来看,全国已有31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24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75所高校自主设置了89个人工智能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得人工智能专业首批建设资格。其中清华大学新增的“人工智能学堂班”和北京大学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从2019年秋季开始招收本科生,走在前列。这表明我国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建设覆盖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小学、行业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工智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中国成为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截至2019年,人工智能在华专利申请共计44.4万件,显然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