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媒介融合

(三)人与媒介融合

1.管理能力与人机合作能力

智能媒体时代,智媒平台将能够完成大部分信息内容的生产工作,“传播”信息的任务也将由智能媒体平台完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人尽管有智能媒体的辅助,最后的决策应该掌握在媒体人的手中。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体人,应当具备传统媒体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的采写编评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统筹智媒平台的工作。

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的新趋势下,新闻再也不是一支笔、一张嘴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视频、文字、网络等多个媒介共同制作的成果。因此,除了内容、渠道的管理之外,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体人还需要与智能媒体平台打交道,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新媒体技术的相关知识与人机合作能力。

2.社会洞察力与新闻敏感力

一个好的媒体人应该“既是政治家也是外交家”,他们洞察世事,能够做出深刻的新闻评论,为媒体议程设置提供思想源泉;同时,他们也能够掌握话语表达的内核,应当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智能媒体是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强大的计算能力的新型媒体,数据是它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对于以数据为支撑的“硬新闻”具有优势,而在人性、文化、情感等方面敏锐感知的能力却不能与人类相比;在与人的交流合作,挖掘新闻价值方面,也无法取代人类。

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智能媒体,无论是会下围棋的“阿尔法狗”,还是写作机器人,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即专用于解决特定问题,它们被设定的程序在于某一专业领域,可以说它们只是“强大的弱人工智能”。它们暂时无法达到模仿人类思考、自主学习的阶段,距离成为“强人工智能”,甚至还很遥远。因此,可以说,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体人才需要的不再是程序化的写作能力,而是登高望远的能力——更高层次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智能媒体人才需要利用智媒体平台生产的新闻信息增进理性,更好地理解社会,理性地看待社会,创造更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3.新闻审美能力与创新力

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智能媒体时代的人工智能拥有“学习”能力,它们能够根据设定的程序,不断完善新闻写作能力与分析能力。但是这种所谓的“学习能力”说到底是一种“工具能力”,它并不具备人的主观感受和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除了文字新闻,还存在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等多种形式。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新闻作品不仅要真实客观,还得“吸睛”。智能媒体能够在15秒钟内生成一篇财经或者会议报道,却无法判断一幅新闻摄影作品具有审美价值,也无法自行剪辑符合人类审美观点和编排方式的新闻视频。因此,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媒介审美与媒介创意将变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新型人才不会被智能媒体替代的竞争力因素之一。在人工智能时代,简单机械重复和有规律可循的工作将逐步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难以替代人类的创新能力。因此这也给我们的新型媒体人提出了新要求:从生活出发,了解观众需求,开创新的思路,通过创新报道方式以及优质的审美内容,打造特色,留住观众。

4.新闻伦理审查力与人文情怀

很多学者都已经看到了人工智能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从宏观层面看,人工智能的最终伦理关涉为“人的终极存在问题”,也即人工智能发展成熟之后,人的劳动力价值何在的问题,人如何能够不被智能人工所替代的问题。在新闻传播领域,智媒技术也带来一系列的传播伦理问题。智能媒体精准推送的背后,是对于用户信息的挖掘与计算所形成的“用户侧写”——通过一系列程序捕捉、收集、分析之后,得以分析出用户偏好和用户使用习惯,从而为精准推送和精准营销作数据支撑。技术始终只是替代人的机械劳动的工具,它无法引领人的新闻的发展方向。哪些信息可以被发掘利用,哪些该得到保护,其最终的判断权和决定权始终掌握在新型技术人才的手中。

人工智能是以数据和算法等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它的一大特点就是“理性”,然而过度理性必然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智能媒体时代,“人文关怀”始终是新闻从业者得以存在的核心价值之一,新闻记者要想不被新闻机器人取代,必须在写出“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上下足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曾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8]这对我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前进方向。

【注释】

[1]靖鸣、娄翠:《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出版广角》2018年第1期。

[2]陆新蕾:《算法新闻:技术变革下的问题与挑战》,《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5期。

[3]郑宁:《“人工智能+媒体”时代的法律问题》,《青年记者》2018年第13期。

[4]闫欢、靖鸣、刘家豪:《智能媒体时代网络安全隐患与治理策略》,《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11期。

[5]北京互联网法院:《(2018)京0491民初239号北京菲林律师事务所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民事判决书》,(2019-04-26)[2020-06-30],https://www.bjinternetcourt.gov.cn/cac/zw/1556272978673.html。

[6]传媒评论:《区块链或引发传媒产业变现未来》,(2018-07-24)[2020-06-30],https://www.sohu.com/a/243042354_644338。

[7]参见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梅宁华、支庭荣:《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8]新华社:《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2016-02-19)[2020-06-30],http://news.cntv.cn/2016/02/19/ARTIY7Le3Z1codFOYozVGFyu1602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