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地区分布特点
食管鳞癌是偏爱中国人还是偏爱哪一地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了解一下食管鳞癌在世界上的分布: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构成了典型的食管鳞癌地域分布特征,存在着明显的高发地区和低发地区,发病率相差达到数百倍。中亚一带,非洲,法国北部,中南美洲和中国的太行山区、秦岭地区、闽鄂交界、江苏、山东以及新疆地区为高发地区。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有从高到低呈不规则同心圆分布之说及“食管鳞癌发病带”之说。
很明显,我国是食管鳞癌大国,最新的统计学表明,世界上每2名食管鳞癌患者至少有1名是中国人。只有明白了我们是否处于食管鳞癌高发区,才知道是否需要重点早期预防及早期体检。既往研究已经表明,中国的太行山区(河南、河北及山西交界),大别山区(湖北及安徽)以及苏北地区、新疆及四川地区都是食管鳞癌高发地区。这些省份基本分布在两河流域周围,即黄河上下游和长江下游南北。所以在中国有“‘四区两河’是食管鳞癌重灾区”之说。
究竟中国的食管鳞癌发病率有多高呢?以往统计学显示位于发病率之最的河南省林县35~64岁的所有男性中,食管鳞癌发病率为478.87/10万。也就是说,在该地区每10万个35~64岁的男性就有478.87个人发生食管鳞癌。女性总体发病率要低于男性。而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发病率达到113.79/10万。这样说可能还不理解究竟有多高,那么我们看一般人群的基本发病率就容易理解了: 一般人群基本发病率为10.17/10万,高发地区是基本发病率的10~40倍。
有了发病率基本概念,我们就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否处于危险地带,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地区的所有人都要有预防食管鳞癌的知识,为什么3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都要正规体检了。
清楚了食管鳞癌高发区的范围,还要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徐致祥教授提出了氮循环假说:气候、煤矿、河流、地质地貌以及前体物降解时间与食管鳞癌高发区形成有关。从气候上来看:高发区均位于中、低纬度,半干旱、半湿润地带,我国的太行山高发区、大别山高发区、苏北高发区、秦岭及四川盆地高发区都处于这个地带。而雨量十分充沛的非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区,则无食管鳞癌高发区。所谓“氮循环”就是空气中的氮气经过生物圈及非生物圈转化又回到空气中的过程。我们熟知生物有机体内有丰富的含氮化合物,其中胺类、酰胺类被称为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这些前体物以不同形式(如猪圈、厕所、污水、化肥及粪坑等)进入含有丰富硝酸盐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内,该气候满足了硝化细菌活动的最佳条件,在硝化细菌作用下合成亚硝胺和亚硝酰胺污染地下水等饮用水,进一步进入人体作用于DNA导致食管鳞癌的发生。林县改水后使食管鳞癌发生率下降一半是氮循环假说的有力证据。因此,我们要树立保护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保护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的下一代。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微环境”对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所谓“微环境”是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习惯、是否酗酒、烟雾环境、有无家族史、卫生知识、经济基础以及就医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