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靶向治疗
21世纪以来,肿瘤的治疗已经由经验科学向循证医学、由细胞攻击模式向靶向性治疗模式转变,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成为恶性肿瘤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放化疗,它治疗的靶向性更强,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对于特定人群治疗效果更佳、毒副作用更小。通过新生血管和细胞周期的调节,可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促进凋亡的抗肿瘤作用。
靶向治疗的具体流程是什么呢
首先必须有所谓的“靶点”。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是针对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分子,作用于促进肿瘤生长、存活的特异性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等通道。根据靶向部位的不同,又可以将肿瘤靶向治疗分为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肿瘤细胞靶向治疗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则是作用于肿瘤区域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虽然那些针对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局部肿瘤组织内的浓度,但由于这些大分子物质要到达肿瘤细胞靶区,仍然需要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屏障,过程相对缓慢。血管靶向药物则有很大的优势,在给药后可以迅速高浓度地积聚在靶标部位,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发病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认识,肿瘤靶向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性质,可将主要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
●抗EGFR的单抗,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等。
●抗HER-2的单抗,如曲妥单抗(trastuzumab,herceptin)。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avastin)。
●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可显著延长晚期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无病生存期。
●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AEW541。
●mTOR激酶抑制剂,如西罗莫司(temsirolimus)。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bortezomib)。
●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