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病变黏膜切除——最直接的早期癌诊断方法
2025年11月01日
内镜下病变黏膜切除——最直接的早期癌诊断方法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早已超出了单纯检查的范畴,并越来越多地融合了治疗的功能。内镜下病变黏膜切除这种最直接的早期癌诊断方法便应运而生了。
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是指于病灶的黏膜下层内注射溶液,形成液体垫后完整切除位于液体垫表层的病灶组织。标本既可以用来进行病理诊断又可以直接当作切除病灶的治疗。EMR避免了常规活检方法摘取黏膜组织标本太小的缺点,可以整块获取组织,目前已成为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首选诊疗方法。其活检深度可以准确到达黏膜下层,而普通活检一般只局限在黏膜层。内镜下切除[包括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的优点是能增加切除的面积和深度,同时,对于黏膜内食管癌,其治愈率可以达到92%~98%。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长期风险主要与病变浸润深度有关,因此选择此术式时应充分考虑病变的侵犯深度。EMR治疗后一般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发热、胸痛和消化道出血。2个月后复查内镜了解伤口愈合情况、局部是否有肿瘤的残留,以后每年复查内镜了解病变是否有局部复发。
作为一种食管早期癌的治疗手段,EMR与常规食管切除手术相比,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EMR的技术(器具及工具的开发)也在被不断改进,目前其改进型技术是ESD,这项技术可以更大面积地完整切除肿瘤,对于早期癌诊断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都好于EMR。

内镜下黏膜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