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内镜与组织活检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最可靠的方法,其他任何检查方法,包括上消化道钡剂造影、胸腹部CT和胃肠道彩色B超等都不能完全替代它。
最早的胃镜是德国人Kussmaul在1868年借鉴江湖术士吞剑表演发明的,名叫“Kussmaul管”,它其实就是一根长金属管,末端装有镜子。但因为这种胃镜容易戳破患者食管,不久就废弃了。虽然后来随着光学和成像技术的进步,更先进的硬质食管镜仍有应用,但目前已基本被软式消化内镜所取代。1950年,日本医生成功发明软式胃镜的雏形——胃内照相机。它借助一条纤细、柔软的管子伸入胃中,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尤其是其他检查无法发现的微小病变。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有肿块或溃烂,并不能说明就是恶性肿瘤。因为一些良性病变,如食管结核、克罗恩病等也可出现类似的表现,所以胃镜发现食管病变后钳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验是必须的。如果看不到明确的病理检查报告结果,外科医生一般不会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内科医生也不敢贸然地化疗。目前消化内镜下活检都有严格的技术质量要求,因此一次检查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很高。由于内镜活检做病理检查钳取的组织太少,临床上有时仍需要反复活检,甚至采用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比如当癌细胞大多聚集在黏膜表面以下时,就像埋伏于浅表地层下面的煤矿一样,我们可能需要复杂的“隧道法”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组织。另外,如果肿瘤生长迅速,表面溃烂明显,这时若钳取的组织不够深,就可能只是表面的坏死组织,没办法诊断。除此之外,如果肿瘤位置很高或者很大,常规的胃镜检查成功率也会比较低,多需反复活检。
食管的内镜检查是包含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之内的,所以患者的咽喉、食管、食管胃交界部、胃腔、十二指肠都会有完整的报告。胃镜检查虽然有易操作、适用性强等优点,但其安全与否和估评正确与否却需要患者的配合。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者需要在严格准备下进行此检查。检查前常规先做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梅毒等传染病筛查,以避免患者间交叉感染。患者应尽量放松心情,避免过分紧张。如果已做钡餐检查,由于钡剂可能附于胃肠黏膜上,特别是溃疡病变的部位,会增加胃镜诊断的困难。
以往通常规定在检查的前一天晚上12点后就应禁食水,并且检查之日早晨不能吃早餐,这样是为了给内镜检查一个清洁、清晰的视野环境。进入检查室后,遵从医生嘱咐,松开领口及裤带,取下假牙及眼镜,取左侧卧位。检查时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口水应让其自然流出口外,而不是下咽造成呛咳。检查时身体及头部不能随意转动,以防对设备和身体的意外损伤。仅做口咽部表面麻醉的检查操作肯定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的感觉,如恶心、腹胀,但一般都可以耐受。患者在检查时如确实不能忍受,可用手势向医生示意,以便采取必要措施。检查完毕应吐出口中唾液。检查时医生会通过胃镜注入一些气体,目的是让消化道扩开,视野更好。虽然在退镜时会尽量吸除干净,但有些人仍有明显腹胀感、嗳气表现,此为正常现象。因咽部麻醉,检查后咽部会有异物感,切勿剧烈咳嗽。检查后1小时方可进食,如进行病理活检,应在检查2小时后进温凉半流质或软烂食物1天,以免粗糙食物对胃黏膜创面摩擦,造成出血。检查后3~4天可能感到咽部不适或疼痛,但多无碍于饮食,可照常工作。
无痛内镜检查:目前很多医疗中心都可以开展全身麻醉(全麻)下的无痛内镜检查,并在将来会成为常规,只是因为目前我们的医疗资源还不能保证所有检查都在全麻下完成。麻醉下患者会更为舒适,只是相当于睡一觉就可以完成检查了。但对于一些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高龄、食管狭窄明显的患者,无痛胃镜需要在更有经验的诊疗团队实施下完成。

食管镜下食管及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