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现代社会,父母养育孩子是并不缺少爱的。可是,孩子依然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依然层出不穷。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及所属上海中福会早期教育中心的老师们,长年累月地和家长打交道、和孩子打交道,我们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孩子的家长们,不管是父母还是祖辈,似乎都是“爱无穷”,偏偏孩子不受用。

父母一脸苦恼地找到老师:“这孩子到底要什么?我怎么做,对孩子的成长才是对的?孩子需要我怎样的陪伴?”

其实,这也是儿童教育界已经讨论了很多的大问题:怎样才是有效的陪伴?

在给出我们的回答之前,我要先讲两个读来的故事。心理治疗师科恩博士在他的《游戏力》一书中这样讲述他的亲身经历:

科恩博士给一个男孩做完游戏治疗刚准备离开,男孩在背后对他大叫:“你这个讨厌鬼!”科恩博士转身朝男孩靠近,孩子紧张地后退,以为会被责骂。科恩博士轻声地说:“嘘,我是讨厌鬼,这是个秘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男孩一听,转身大叫:“妈妈,他是讨厌鬼!”科恩博士依然轻声说道:“你看,你把我的秘密说出去了。”他们一起放声大笑。很快男孩又板起脸,一本正经地说:“你就是讨厌鬼,我不喜欢你!”

科恩博士这时已经确认,孩子只是想要和游戏高手多玩一会儿,他分析说:“大部分人不会意识到‘你是讨厌鬼’的背后其实是‘我喜欢你’的孩童版本。”

于是,博士对男孩说:“今天我们的确玩得很开心,我也很喜欢你,我知道这时候很难说再见,你说是不是?”男孩愣了一会儿,然后神情自然、语调轻松地对博士说:“我们再玩一会儿袜子游戏好吗?”

博士再次离开时,男孩送他出门,还对妈妈说:“他下周还会再来!”

第二个故事:

科恩博士的妻子是位护士,经常上夜班。这期间2岁女儿艾玛的吃喝拉撒都归爸爸料理。博士的妻子从医院回家身心疲惫,艾玛似乎没有什么异样,心平气和地跟妈妈打招呼,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看上去没什么不对劲,事实却并非如此—妈妈陪艾玛玩,艾玛会回避;妈妈抱艾玛,艾玛的眼睛会看向别处。科恩博士开始鼓励母女经常拥抱,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相处。

一次,妈妈抱着艾玛,艾玛却要求爸爸给她洗澡。爸爸问艾玛:“谁抱着你?”

艾玛微笑地回答:“是爸爸。”爸爸、妈妈面面相觑,一个困惑,一个愤怒。

但是,科恩博士没有放弃,他安排一家人以此作为游戏,妈妈抱艾玛时经常问:“谁抱着你?”艾玛经常回答“爸爸”或者“没人”。孩子回答“没人”时,眼睛会紧盯着妈妈看,有时单说出这个问题就会让艾玛紧抱着妈妈的脖子哭泣。但是,妈妈不管多累,坚持和艾玛玩这个游戏,直到有一天艾玛抱着妈妈说:“妈妈抱着我!”

科恩博士因此想到,很多父亲下班回家后很疲惫,孩子却并不想理会他,甚至可能推开爸爸。这时候,大人容易忽略的是,孩子表面不要我们理会他,实际内心却渴望爸爸的陪伴:“爸爸更在意他的工作,不在乎我。想念他很难受,我干脆装得不在乎,让他找我。”爸爸则认为:“我挣钱养家很辛苦,如果孩子想跟我玩,他会自己找我的。”

听完这两个故事,家长们大概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吧。

的确,婴幼儿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柔软的群体”,婴幼儿期更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婴幼儿教育,不仅事关千家万户,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我们深深感受到肩上的责任,社会的期待,为父母和家庭提供科学育儿的指导和帮助已经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愿,努力为“最柔软的群体”提供“最温柔的呵护”。

这些年来,我们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和早教中心在日常教学中围绕“有效陪伴”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很细致也很有趣。我们的老师一边观察、一边分析,不只是看孩子,也看他们的家长,更看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收录在本书的案例,就是这个观察研究的初步成果。

我们聚焦于孩子的自主发展,试着从多样的角度来描述和理解孩子,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分别从孩子的气质特点、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探索三个角度出发,解析0~3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内心世界。教师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然后从孩子的年龄特点、气质类型和个性倾向等方面做出专业的行为解读,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帮助家长了解并理解他们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爱的根本是理解。在理解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自我认知、情感表达和反思能力在不断提升。陪伴孩子的过程是父母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

2019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