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解读

■行为解读

学龄前孩子“说谎”很普遍,家长要分清孩子的说谎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大部分的说谎行为都是无意的,无意说谎行为又可以分为“认知不足或理解错误”和“幻想与现实混同”两种类型。孩子无意说谎,有的是因为认知发展水平不成熟,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有的是想象与现实混淆,将表象与记忆混淆在一起,把想象或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真实”的事,如有的孩子特别羡慕同伴家有宠物狗,于是就在同伴面前说“我家也有一只狗”。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存在于事实和虚构之间的只是一条极细弱的、有弹性的界线。他可能并不是存心说谎,只是因为那样说比较有趣;也可能是他自己的想象,误以为真实。遇到这些情况,家长不必过于苛责。

莎莎的年纪更小,根本没有说谎动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她只是看到了两个男孩的冲突,印象深刻,于是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代入到自己身上,把事件、人物与自己的感受混淆了。加上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无法为妈妈准确传达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

莎莎的妈妈听到真实情况后,给孩子扣上“说谎”的标签,属于反应不当。这样做不仅冤枉了孩子,还会打击孩子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研究者还发现,6岁以前孩子有意说谎经常是因为大人的原因。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孩子砸破花盆,家长很生气地问:“是你把花盆砸破的吗?”一般来说,6岁前的孩子听到家长这样的质问,肯定会感到不安和害怕,加上他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成熟,多半是不敢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而然就用否认错误来逃避惩罚。

常有家长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孩子为了得到奖励,就有可能把自己的愿望和实际混淆,说自己在幼儿园吃饭第一名等。因此,很多时候小孩子说谎是被大人“逼迫”的,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