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解读
2岁多的孩子,离开自己的家,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出现烦躁不安和哭闹都是正常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入园后分离焦虑”。身处陌生的环境,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和一大群陌生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也提高很多等,都是导致幼儿入园后分离焦虑的客观原因。
入园后分离焦虑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哭闹不止、发脾气、拒绝吃饭、不愿睡觉、不肯上幼儿园,也有的虽然不哭不闹却表现出特别的胆怯紧张、不肯回应老师等。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行为习惯退化,原本能自己吃饭的孩子一定要喂,已经脱掉尿不湿的孩子又开始尿床、尿裤子等,有的还会因抵抗力下降而经常生病。
其实“乖孩子”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乖孩子比较懂事,自控能力相对强一点,或者性格内向不易被大人发现。就像成成,他在幼儿园不哭不闹、乖巧听话,因为他知道老师跟爸爸、妈妈不一样,不是自己最亲密的人,老师不会无条件地包容自己,他所有的紧张和焦虑只能隐藏起来。虽然表面乖巧听话,内心却比吵闹的孩子多了一份忍耐和压抑,一旦回到熟悉的环境,面对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他内心的情绪就抑制不住了,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找到了出口,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爱自己,可以在他们面前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
成成的情况就是“乖孩子”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像成成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因为表面上的良好表现,而让大人产生他们已经适应了入园过渡期的错觉,忽略了对他们焦虑紧张情绪的关注和引导。
渴望得到安抚的成成偏偏碰到粗枝大叶的爸爸。和爸爸玩得正开心,却要被爸爸喝水打断,以往的成成不一定会恼怒,现在却控制不住大怒了;恼羞成怒的成成用玩具刺猬打爸爸,是不是为了更大程度引起爸爸的关注呢?爸爸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成的焦虑情绪,对成成寻求大人关爱的举动没有给予孩子期待的回应,以致亲子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