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解读

13.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

姜莉莉

■情景再现

在早教中心的亲子活动中,小易的陪伴者是大他十几岁的哥哥。哥哥正在美国读大学,趁着假期探亲回来陪弟弟。这哥俩特殊的“亲子互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户外游戏时,哥哥和其他家长一样寸步不离地管着弟弟,给他擦汗、脱衣等。但是,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会玩爱玩的大孩子,小易的哥哥在陪伴弟弟上亲子课时,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玩角色扮演时,哥哥会很投入地扮演游戏角色,“服务员,麻烦给我一杯咖啡吧”“大厨,你烧的是什么菜”……弟弟开口说话的兴趣不知不觉被激发出来了;弟弟玩拼板,哥哥会从形状、颜色等特征来启发弟弟做判断,让弟弟在快乐的玩耍中认识了形状和颜色;玩小汽车时,哥哥和弟弟一起建马路、搭山洞,忙得不亦乐乎,还一起趴在地上开汽车,“汽车钻山洞咯”……平时不太爱动的弟弟好像变了一个人,活泼好动、聪明好奇,满脸阳光灿烂。

之后的早教活动,来陪伴小易的照旧是家里的保姆。阿姨是菲律宾籍的专业保姆,只会说英语。活动中,阿姨也是寸步不离地跟着小易,孩子在玩的时候,她在旁边尽心尽责地守护着,但和孩子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很快小易就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样子,他东逛逛、西瞧瞧,拿起玩具玩一样、扔一样。忠于职守的阿姨二话不说,跟在孩子后面把玩具一一捡起来放好。

■行为解读

来我们中国福利会早教中心陪伴孩子的通常有祖辈、父母和保姆,由哥哥陪伴却是唯一的。但就是这个唯一,给老师的观察提供了特殊的对照样本,让我们对亲子互动获得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启迪。

●来自家人的亲情和爱是3岁前孩子最需要的。哥哥虽然有别于父母,也没有专业保姆的经验,但他和父母一样对弟弟充满爱意。因为爱,哥哥无微不至地照顾弟弟;因为爱,哥哥尽心尽力地陪弟弟玩。

●成人的陪伴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活动效果。缺乏爱的“陪伴”,没有互动交流,就算是玩游戏,也会让孩子兴趣索然。哥哥陪弟弟玩,玩的主角还是弟弟。我们经常观察到,不少大人习惯自己主导游戏,用自己的手、自己的感觉来代替孩子的游戏体验,这样的“陪伴”一样会耽误孩子的能力发展。替代包办是不少大人陪伴孩子一起游戏的特点。

●高质量的陪伴不仅能让孩子获得愉悦,还能激发他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哥哥陪弟弟玩,任由弟弟选择感兴趣的游戏,使弟弟兴致勃勃、积极探索。保姆更多的是为了尽到责任,安全第一。父母高价聘用英语流利的菲律宾籍保姆,本意是希望帮助孩子学外语,结果却是孩子和保姆很少有语言交流。

我们的想法

同样的宝宝、同样的环境,由于陪伴者的不同,游戏的效果截然相反。和父母一起玩是3岁前孩子的首选,因为这样的关系最亲密、最放松,也最自由。

家长总问怎样的陪伴才算“好”?这种“好”背后的意思是,“如何陪伴,才能让我的孩子发展得比别的孩子好?”这样的陪伴就变得功利了,陪伴孩子是一种天伦之乐,而不是为了孩子不输给别人不得不做的一项义务。

陪伴孩子,不用做什么,用心就够了。

和孩子一起玩时,你要让孩子说了算,发自内心地与孩子一起开心地玩。

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最重要的意义是你和孩子快乐、投入、不带目的地在一起,孩子玩得开心了,就是最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