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支持
宝宝的恋物情结因人而异,有些宝宝恋物的时间很短,有些则会一直持续到上学。只要宝宝对物品的迷恋程度没有影响到生活作息,家长就不必过度担心。我们可以利用成人的有效陪伴,通过游戏等形式转移或削弱宝宝对依恋物的依赖程度,以此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达到精神安抚的作用。
●利用睡前陪伴时间,选择适宜的故事和谈话内容,创设温馨的入睡环境,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可以给孩子温柔的拥抱、轻缓的安抚等,逐步替代使用奶嘴、小被子等依恋物入睡。
●多和宝宝玩快乐的亲子游戏,提升亲子关系。适宜的游戏内容和全神贯注的陪伴能让宝宝充分感受到成人的爱。
●提供安全的情感港湾。改掉依恋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宝宝虽然一天天长大,但渴望亲情的心理是一直存在的。当他遇到挫折、难过伤心的时候,特别需要依赖,家长要关注宝宝的情绪状况,及时满足他的心理需求。经常及时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情感港湾,能使孩子得到心理满足,从而减少对依恋物的依赖,逐步改掉依恋行为。
●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恋物的儿童大多比较内向,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玩伴,就更容易产生恋物行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极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多给孩子创造和同龄人接触、玩耍、交流的机会,帮助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探索寻找更加美好有趣的事物,从而有利于戒除儿童的恋物行为。
专家的观点
恋物在心理学上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时会导致失眠、拒食。
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孩子缺乏关爱,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儿童容易将一些舒适、柔软的东西作为依恋的对象,以寻求安全感和庇护。另一个原因是2~4岁的儿童正处于秩序敏感期,在事件的顺序、生活习惯、物品归属上表现出不容变更的心理和行为。不过,一旦孩子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恋物行为属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行为,大部分的恋物行为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消失。家长和老师应该保持理解和宽容的心态,适当引导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满足孩子的安全需要,多与孩子接触,亲亲他、抱抱他、多交流、多关注,还要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交往。
参考文献:马志国.儿童恋物现象的心理探秘[J].中华家教,2014(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