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晨间自由游戏时,小男孩和伙伴们一起坐在棋桌前切磋围棋,正在兴头上。小女孩总是迟到,今天也是。她进入教室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往常一样,跑到小男孩身边热情地问好。可是,今天小男孩却没搭理她,眼皮都没抬一下,而是沉浸在围棋的思考中。小女孩急了,用手扯了一把男孩的头发,被男孩拍开后,又去戳男孩的胳肢窝,脸上嘻嘻哈哈带着灿烂的笑容。看得出,她把男孩当成好朋友。
小男孩被打扰了,皱起眉头用手推开女孩,狠狠地说:“不要再惹我,再惹我的话,打你可别哭!”小女孩一时有点懵,“哼”了一声走开了。不到5分钟,她又拿着自己的玩具小娃娃凑到男孩边上说:“童宝,你和我一起玩吧,我们去照顾小娃娃。”小男孩再次被打扰,生气了,站起来对着女孩很凶地嚷了起来。小女孩瞪着眼睛也不甘示弱:“哼,我也不是那么好脾气!”
老师在旁边默默观察这两个孩子,惊讶于他们的性格差异竟如此明显。男孩喜欢棋牌类益智游戏,冷静稳重、爱思考;女孩热衷于过家家等角色扮演游戏,情感丰富,是个热情奔放、大大咧咧的孩子。小女孩想和自己喜欢的同伴一起游戏,却总是不得其法;小男孩不理解女孩的好意,对她的热情邀请一再拒绝。
场面有点紧张,老师只能上前当和事佬了。我先安抚了女孩,然后当着小男孩的面问她:“你为什么总是扯他头发、挠他痒痒啊?”
小女孩说:“我想让他和我一起玩。”
小男孩马上说:“你都把我头发扯痛了。”
小女孩好像明白了,马上道歉。
我又问小女孩:“教室里这么多小朋友,你怎么就找童宝玩呀?”
她不说话。我继续问:“大人一般在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和他一起玩,你是不是很喜欢童宝啊?”
小女孩点点头,小男孩好像也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对小男孩说:“我们女孩子都是比较害羞的,喜欢和一个人玩又不好意思说,她才会扯你头发、挠你痒痒的。你啊,对女孩子太凶了,要温柔一点……”
话还没说完,小男孩已经把头转回棋盘前,小大人的样子说了一句:“那她直接和我说想和我玩就行了,等我下完这盘棋。”我忍不住笑了。
一个是人见人爱的高冷小男生,一个是粗枝大叶的可爱小女生。
这俩孩子的冲突,只是因为年龄小,没有很好地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大人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怎样去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和感受。

我们的想法
这是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有趣的对话,多么值得珍视的情谊啊!这两个孩子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对他人表达的理解是如此不同。男孩、女孩的差异在学龄前就表现得如此明显。
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部分原因是性别差异。我们都约定俗成地认为,女孩的内心细腻敏感,更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男孩直率且大大咧咧,需要家长创设更多的空间让他去探索。于是,很多家长按照这个套路模式化地养育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很多新手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家长喜欢拿着育儿书籍“照本宣科”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不容易出错,操作起来也更简便。我的孩子是男孩,那我就放养,让他自己闯;我的孩子是女孩,那我就宠着、惯着、管着。要知道,孩子的差异可不仅仅体现在性别上。
孩子,以及整个人类,都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个性、气质和学习风格方面,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因此,怎么可能有一本育儿书籍可以为所有父母和孩子提供完全正确的建议呢?事实上,并没有某种适合所有人的养育方式,正如世界上并不存在一模一样的孩子。
从性格上来说,有的孩子比较谨慎,有的比较大胆;有的内敛,有的外向。从学习方式上来说,有的孩子比较独立,喜欢自主学习,另一些则喜欢群体式学习;有的孩子主动性强,有的则需要大人的激励与监督。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具有生动的想象力,但有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简而言之,我们不仅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成长特点调节养育方式,还需要对每个孩子的性格、学习风格和需求足够敏感。
家长们,喘口气、放慢速度,尽情享受孩子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等不同阶段的成长体验所带来的愉悦和乐趣吧!这样一来,你面临的挑战是过滤掉种种关于孩子的刻板印象和无稽之谈,集中精力对自己的孩子做出自然、自信的判断。请相信自己的直觉,你的育儿箴言应当是:观察自己的孩子,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专心培养并增强孩子天然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